科技视角下对我校协同创新的思考
通过与上级有关科技主管部门接触和探讨,在科技层面上,对于协同创新的理解基本是以科技工作或科研项目为出发点,认为高校协同创新是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方式,拉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产出,进而提高高校和国家的创新能力。其他部门也有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水平的角度来提出的。在此,我主要从学校科技工作的角度对协同创新做初步探讨。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
(一)协同创新提出的背景
在协同创新提出之前,我国科技工作者奉行的基本思路和核心思想是对创新理解的三个形态和五大创新体系,三大创新形态是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五大创新体系是指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国防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及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从科技工作本身来说,这种创新阶段或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如何对待创新竞争性的立项机制,使科技资源,特别是经费成为各方争夺的目标,科研经费成为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主导性科研动机,直接引起了重立项、重复建设等问题,对科研人员和科技资源均造成巨大浪费。另外,学科设置跟风现象严重,如生物医学工程、纳米技术,数百所学校都有,但实际上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很少。原来的创新体制造成了现实的资源浪费,所以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克服这些缺陷。
(二)协同创新的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上首次提出协同创新,指出“高等学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协同创新”的根本是“创新”,关键是以什么方式组织创新,即“协同”,所谓“协同“,首先,“协”要有一个协议,以协议为依据展开协作,协作各方协调一致、行动一致,是人才、经费、条件、成果及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其次,“同”是合作各方有一个共同的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面有共同目标,并以共同的思维、想法为特定的“目标”共同奋斗,这个“目标”就是“创新型国家”。
(三)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与重点任务
对于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首先是战略需求,要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解决国家的战略急需;其次,参与协同的主体要有核心竞争力。应该具有较高水平和能力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参与协同,这种水平和能力应该是国家水准;第三是强强联合,必须都是国家级水平的团队,只有这样才能合作,优势互补。但这种高水平团队的合作在现实组织当中是比较困难的;四是深度合作,要深度融合。
协同创新的重点任务有两个方面:第一、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第二、创设协同创新机制。新的机制从教育部科技主管部门来看,把它放在一个更优先的位置,也是最重视、最希望取得突破的。因为平台这方面,国内的高校通过“211”、“985”已经投入了很多资源,硬件设施基本已经达到国际水平,新的创新平台应该是以现存资源的组合和利用为主,不足的部分再有实际的投入。因此,教育部未来几年选择协同创新的中心依据将是国家需求加上世界一流,能代表国家水平的同时,目标是面向世界一流。
(四)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要求,充分说明了高校在协同创新体系战略中所应要起到的推动作用。在谈及科研项目时,高校作为牵头的地位和作用,与推动者、组织者或参与者是完全不同的,这与2006年科技大会提出的五大创新体系中高校的创新角色有实质性转变,高校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既然把高等学校作为推动协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那么高校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呢?目前重大的国家战略是“科教兴国”,这在“十二五”科技规划中已明确写出;其次是“人才强国”,在去年的人才工作会议中也明确提出了;再者是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这些都是正在实施的重大的国家战略,国家四大战略中高校是个交集,从而构成国家战略和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这就是高校具有的条件。
二、我校科技工作与协同创新的契合分析
科技创新和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密切相关,跟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直接相关,因此,目前科技创新工作已经深度融入、直接服务且有力支撑学校各项工作。该契合分析主要是试图阐明科技工作如何在我校面临的重大机遇中,服务和支撑于我校协同创新的组织活动。从科技这个角度来谈协同创新,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对外合作、社会服务等是一个有机整体,互相关联,这些有机体形成合力,协同创新就成为组织上的可能。
对于我校科技工作的协同创新来说,国家战略需求的协同创新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造船强国,第二是海军的南海战略,第三是能源战略——核,第四是核心动力,即航空发电机和燃气轮机的重大专项。这都是与我校学科和科技工作密切相关,具有支撑作用的国家重大需求。从科技工作本身来说,我校具有以“三海一核”为核心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和科研项目群,同时也具备一批科研成果及支撑科技创新活动的创新条件和平台,所以在未来协同创新发展中,只要我校选准可能满足的国家需求和服务行业,我校科技创新进入更多的国家需求领域是很有可能的。
三、我校科技协同创新的策略选择
协同创新可以说是继“211”、“985”之后国家进行高等教育的又一重要计划。当前需要解决的是能不能参与、我协同谁、谁协同我和如何具体协同的问题。
(一)我校协同创新的战略资源分析
能不能协同是指我校具不具备参与的能力,即是否具备可供协同的战略资源。首先是学科,我校有4个国家一级学科,其中3个是与船舶与海洋有关系的,另外1个是导航制造与控制。对于这些学科,能不能支撑一个代表国家水平的协同联盟?我校有2个国防重点实验室,2个“111”引智基地,1个国际合作基地,还有船大工程院是技术转移中心。另外,还有三体船、核仿真、超轻材料和集成光学4个部级的重点实验室。那么这些中心和实验室能不能凝炼出支撑战略需求的方向?从团队来说,我校有6个国防创新团队和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这些团队能不能支撑协同创新?综合分析,我校目前国家级的平台在船舶与海洋学科群有4个,在核科学技术学科有1个;部级实验室、创新团队、人才、国家级奖励绝大部分的创新资源都集中在船舶与海洋学科和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也就是说支撑国家协同创新平台我校具备一定的战略资源。但这2个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和专利并不太多,特别是与当地企业合作不多,使得我校在协同创新平台中的核心定位可能是协同的技术创新,但作为高校知识创新仍然是需要加强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二)我校科技协同创新的策略选择
从我校船舶与海洋和核科学与技术两大具有协同创新战略资源的优势学科来看,船舶与海洋学科我校接触的产学研企业首先是重工和工业两大集团,及两大集团下属的研究所和企业几十家,另外还有海油工程、中集、大洋协会等企业和研究机构。而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领域,涉及到的有科工局、国家能源局、中核总、国家核电、中广核、核九院等国家机关和单位。这些都是我校可能去组织、牵头的协同创新。有些学科或领域,在我校现今还不具备牵头能力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参与相关协同创新平台。如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虽有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但与这些领域强势的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这些高校或研究所组织协同创新平台时,我校可以参与当配角。
我校如果把船舶与海洋工程作为协同创新的一个选择,撇开学院的概念,学校有哪些创新资源和力量可以支持这个创新联盟?依据我校学科现状,该联盟可以吸收船舶工程、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舰船通信、智能控制、潜器技术、机械设计、腐蚀防护、复合材料等二十多个相关学科领域,同时还可以把科学研究、产学研和创新人才培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四、协同创新体制和机制分析
对于协同创新,在工作运作方面,也应该高度重视。首先,领导要重视,基层组织要积极。学院、团队及各机关都应该全力以赴去争取;其次,优势领域要突出,人才资源要充足;再者,人脉支撑要广泛,行动要果断迅速。作为组织者去策划某个协同创新联盟,应该有能力引起广泛响应,相关领域高校、研究所和企业都愿意加入,条件具备时行动一定要迅速,国内很多学校都已经启动相关的工作。例如,北交大组织创新联盟本来是跃升计划,随着协同创新的提出,把跃升计划改成了轨道交通协同创新联盟。该联盟主要以高铁和轨道交通为主吸收了铁道方面的高校、研究所、企业。
对于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问题,按照教育部的说法,希望通过跨学科用人,实现个体化向组织化的转变。首先是校内学科的协同。这一点很难,不同的学院,不同的教研室、不同学科的老师在一起工作,确实是很难组织的一件事,这是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短期内不能够克服的。所以校内的“协同”可能要在真正确定某一个创新联盟方向之后才能考虑。其次,机关之间的协调。各个职能部处应该形成一股合力,在学校统一指挥下齐心协力为同一目标而奋斗。再者,外部的协调。产学研单位把各方面的创新资源结合到创新平台开发之中,实现整个组织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