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吟唱 清守自爱 足达山水 锦集流芳□ 晓 禾
提起熊良銋先生,恐怕我们年青人中知之者甚少,但是他在十堰车城教育界和文学界却早已享有盛名。
熊良銋先生湖北大冶人氏,中学特级教师,享受政府津贴。一九六八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一九七一年被统一分配到郧阳地区房县从事中学英语教学,曾先后担任房县大木高中副校长、房县一中教导主任、房县教学研究室主任。一九八八年冬,因工作需要调往十堰市第一中学任教。一九九四年,十堰市教委办公室主任严岩先生撰写专访文章 《告别驿站》,报道了熊良銋先生扎根山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该文收录在十堰市市委组织部编印的《奉献之歌》一书中。熊先生为教育所做的贡献暂且按下不表,就其锦集《清醒斋诗词》的面世颇为感慨。先生教学之余,遍访群山,挥毫抒怀,集腋成裘,凝结成著,是我们看山观景的好导游。
相同的职业和对诗词歌赋的兴趣,诱发我对此人此事此书的极大关注。当我接到大著《清醒斋诗词》时,粗略翻阅,兴奋不已。回家后如饥似渴掌灯夜读,久久难以成眠。《清醒斋诗词》书中收录的优美诗文写作时间,恰逢我生长的年代,所叙所表,无不亲切感人,如物释前,同喜同乐,同悲同泣。我虽未与先生谋面,但文如其人,我与先生早已熟识在字里行间了。熊良銋先生的诗文集《清醒斋诗词》由九州出版社(北京)正式出版,武汉大学资深教授谭崇台先生为之作《序》,上海市著名书法家大凡(汪凤岭)先生题写书名。该书收录了五言诗63首,七言诗280首,长短句132首,散曲57首;另有45副楹联和28篇序跋传赞,共270页,28万余字。
先生感悟屈翁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格言,而把作品集命名为《清醒斋诗词》,几十年笔耕不辍,结集出版,自是褒贬奖掖,寄寓颇深,堪当吾辈之榜样。晚生才识浅薄,只有拜读效仿之心,不敢对先生之诗文妄加评判。然而,对先生为人处世之敦厚,治学著文之严谨,渐渐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每每提及,总有一吐为快之冲动,特表述于此,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感恩吟唱,不忘根本,是熊良銋先生对事业孜孜以求的原动力,是我对先生的首当印象。先生是四十年代生人,自幼家境贫寒,经历了两个社会,横跨过两个世纪,其阅历之丰厚,成长之坎坷,自不当说。“涉水之深浅,登山见高低。去去多勖励,奋进莫依依,”(《赠别》)但就其生存信仰和成就事业之条件,感受至深,体味至浓,勿容置疑。“飞升台畔同嗟叹,伟业从来险处求,”(《夜宿南岩》)先生一路走来,可谓坚持不懈,踌躇满志,屡遇坎坷,终究化险为夷,收获着人所为之、人所有之的事业与荣誉。尽管如此,先生未敢忘忧,对时代赋予他的一切心存感恩。感恩社会,感恩时代,感恩导师,感恩家世。“应慰九州添秀色,阳和破冻入中春。”(《毛泽东诞辰百年感赋》)真是激情涌动,难以抑制,唯有吟唱,方为快慰。于是,十六岁时便有了“春风一阵又一阵,亿众工农商学兵,喜庆锣鼓放卫星。齐响应,哪个不欢迎!”从此发端,历时近五十年,遂用感恩之心凝结成《清醒斋诗词》。
清守自爱,淡迫名利,是熊良銋先生人品节气终极一生的概括。先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竭尽所能,回馈生活,在其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尽职尽责,甘当人梯,用红烛照亮桃李人生,用蚕丝铺就学子道路,受到家长赞誉,社会尊重。“点化琢磨干奉献,兴百业,利千行。”(《江城子·笔耕》)任凭世间纷繁复杂,独自清醒前行,需要何等的坚守和永恒的自爱。“师生齐诉苦,教学两为难。毕业愁就业,育才只论钱?”(《隐忧》)兢兢业业,坚守教学岗位;克勤克俭,不为金钱所动。一个人一生只为一件事活着难,而要把这件事做到极致更是不易,先生骨子里的傲气正是吾辈人生崇尚之源,其功德天地可鉴。“不善夤缘萍打雨,但求树德浪淘沙。钩玄撮要开蒙塞,桃李成蹊足勉嘉。”(《五十自寿》)足达山水,感悟人生,是熊良銋先生典范吾辈之践行准则。“”三民革命挽狂澜,天下为公尽瘁。功勋盖世,巨碑无字,一掬英雄泪。(御街行·瞻仰中山陵)先生与圣贤为伍,为求精美华章,足达山水,游历国疆,委实“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榜样。“春潮逐涌腾飞路,无限商机通四埠。浮雕毅帅立威严,为赋新词觅壮语。”(《玉楼春·上海外滩夜景》)先生笔端所及之处,形在纸上,势充心境,处处尽显大爱,哪怕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浸透着先生无尽的爱意。“芳心雅韵青山恋,不慕虚名不闹春。”(《四君子赞·咏兰》)时间在先生的字里行间穿梭,历史在读者的指尖翻过,能说不是一本厚重的精神财富?先生分明在告诫警示我们:歌者当云游四海,采风岂能坐堂造车?采蜜当置身花海,亲山近水,方能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惊世呐喊,掀起波澜阵阵。
锦集流芳,传承文明,是熊良銋先生写诗填词的创作宗旨。先生的作品虽然运用传统诗词形式,却富有时代生活气息,因为他“精于传承文明,敢于突破创新,善于把握文化思潮的主流方向。”(谭崇台《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作者选用了哪种形式,就要驾驭它,而不能被驾驭。“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可钻进去可跳开、学问还于教材外;旨在应用、重在应用、须求变化须贯通、能力更在应用中”(《教学联》)从平仄要求看,这副对联有出规格、不合辙之处,但在内容上,的确是经验之谈,肺腑之言,经典之作,无懈可击。近体诗词曲联是传统形式,自有本身规律和要求,应该遵从。但是如有必要,为了更好表达作者意图,陈规是可以打破的,这就是创新。“出言做事莫浮夸,文海里有情质胜华。官场上无贪政自佳,怀揣颗平常心看花。最爱那板桥斜,一半儿聪明一半儿傻。”(《一半儿·戒浮》)“志越云山济世,胸怀海日扬鞭。”(《破阵子·奋飞赋》)熊良銋先生胸怀坦荡,无私奉献,义举存鉴,精彩光鲜。曲终并未人散,我们衷心地期待熊先生大作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