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去做,人人都是雷锋”
“雷锋,一位普通中国人的名字,也越来越多地为外部世界熟知。雷锋精神,一种充满真善美的道德情怀,正越来越强烈地在地球村引起共鸣。”正如《人民日报》所言,“雷锋”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提到雷锋,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词便是“助人为乐、好人好事”。
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学雷锋纪念日”的确立,再到1990年的进一步大力提倡,雷锋精神影响了我国几代人。“雷锋”再度成为两会热词在如今全国性学雷锋活动火热进行之际,“雷锋精神”也成了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3月5日上午,伴随着第49个“学雷锋纪念日”,2012年全国两会大幕全面拉开。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提出“促进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的措施。在今年的两会上,除了传统的民生议题,“雷锋精神”、“学雷锋常态化”、“社会道德建设”也成了代表、委员们讨论的新话题。
年前的“小悦悦”事件仿佛还在眼前,“遇见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道德讨论也一直在持续。对此,去年11月份,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一场学雷锋活动的“全国总动员”在我国各地展开,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开始起模范带头作用,媒体也争相报道“学雷锋活动”的进程与成果。
对于社会上关于“雷锋精神过时”的质疑,全国人大代表谭晶在接受中新网访谈时表示,雷锋精神不仅没过时,而且如今更需要。谭晶认为,新时期学雷锋要创新具体方式,“其实雷锋精神就是志愿者精神,如果我们把雷锋精神用‘志愿者’这样一个时尚的词汇提升一下,可能就会让年轻人更容易融入到一个活动当中去”。同时,对于“雷锋被神化”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崔永元谈到,雷锋是人不是神:“我觉得他其实挺时尚的。那个年代的人照个相很难,非常难,但是他留的相片特别多。他最感染我的是他特别热爱生活,比如说他走到哪儿都会有一群好朋友。哪怕他只在那个地方工作了很短的时间都会有一群特别好的朋友,这些人现在还想着他。这个就不容易了。”
郭明义:“只要去做,人人都是雷锋”
自从《新闻联播》为大家讲述了“当代雷锋”的故事,郭明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自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15年来从不间断地每天提前2个小时上班,为集体奉献了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也认为,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除了工作上一丝不苟,郭明义在平时也乐于助人。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一个19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也许大家会想“这个人怎么这么傻?”可是正是这份“傻劲”支撑着他为人民服务,为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当代雷锋”的称号实至名归。
面对社会的赞誉,郭明义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努力地宣传雷锋精神,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了解、践行雷锋精神。他开通了微博,运用新媒体来弘扬雷锋精神,微博粉丝破700万,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接受媒体采访时,一身朴素的他很平静地告诉记者,“只要去做,人人都是雷锋”,“当代雷锋的称号我是不敢当的”。简简单单几句话点明了雷锋精神的内涵:把坚持做好事当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积小善成大德。当你不求回报地把一颗真诚的爱心献给社会时,社会反而会加倍回报你,用一切你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方式。
曾经,周恩来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现而今,新的时代赋予了雷锋精神更多的含义:乐于助人、艰苦奋斗、认真工作、爱国爱民……新的含义是由新时代的人民所赋予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更多的责任,更应该向雷锋学习,像郭明义那样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们都是“小雷锋”
正如崔永元所说,雷锋不是神,他一直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年金秋时分开学之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从火车站口到新生服务站,还是从铁塔湖畔到大礼堂前,一批又一批戴着小红帽的“雷锋”们为新生提着行李,指着方向,推着三轮,背着行囊。为迎接学弟学妹的到来,“雷锋”们伸出自己的爱心之手,不顾淋漓大汗,更不管正午骄阳。待到下一个金秋,爱心便开始新一轮的传递,年复一年不曾中断,雷锋从未走远。
2012年是新的一年,顾不得“世界末日”的流言,新的一年依旧充满着爱与希望。4月8日就要到来,一年一度的郑开国际马拉松比赛又要拉开帷幕,虽说岁岁年年人不同,但那些穿梭在赛场旁为运动员志愿服务的“雷锋”们的身影却从未改变。我校大礼堂前志愿者的招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广大学子踊跃报名,他们不计报酬,不怕奔走,不惧劳累,他们只怕“人太多而选不上”,只怕“因年龄小而被刷下来”。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得到雷锋精神的传承。除了每年都有的志愿者们,郑开国际马拉松官方在今年首次决定启用“大学生记者”和中外记者一起报道赛事,这为当代大学生媒体传播“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用镜头剪下每一次爱心的传递,用真实有力的文字传播新一代的希望,他们是记者,也是雷锋。
雷锋,这个在上世纪中叶有着高尚品德的时代先锋在“80后”、“90后”的心中种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各种像“雷锋帽”等带有雷锋元素的产品从某些方面助力了一把,让这位可敬的人成为可亲的人可学的人。正如网友说,“有一天,我们可能还会从FLASH、网游上发现雷锋正在助人为乐的形象,请不要感到惊讶,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正以一种最能让人关注的方式在纪念雷锋,了解雷锋精神,进而触动更多的人以实际行动去学习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