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志愿精神凝聚爱的力量“ 人 工 石 ”志 愿 者 团 队 七 年 如 一 日 奉 献 社 会













  2010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刘辰宸是建筑工程学院“人工石”志愿者团队中的优秀一员。从大一开始,他便积极加入了志愿者队伍。说起自己的第一次志愿服务经历,他笑称:“那时,第一次去杨浦区敬老院为老人们开展志愿服务,自己却很紧张。后来在学长的带领和指点下,为老人们表演,教老人们唱歌。看到老人们特别开心,自己也十分快乐。”去敬老院次数多了,志愿者与老人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老人也常惦记志愿者,有一次,有位女生因故未同去敬老院,一位老人见面就问她怎么没来?每当念及此,刘辰宸总想多去陪陪老人。一段时间来,刘辰宸也慢慢琢磨出了为老人服务的一些“道道”:唱老人们熟悉的经典老歌,和老人拉拉家常,听他们说说过去的经历和做人的道理,老人们十分乐意。听说有的老人平时很孤僻,但一见到志愿者就特别亲热,话也特别多。刘辰宸说,我们尽量根据老人们的需要和爱好,安排志愿服务,让老人们欢度相聚的时光,留下快乐的记忆。刘辰宸和他的“人工石”伙伴们就这样坚持了数年。
  担任世游赛志愿者期间,刘辰宸的志愿服务岗位在“海上王冠”的至高点———“马道”。“马道”是为了方便工作人员检测灯光而架设的高空走道。为了拍出视角独特的照片,摄影记者们经常登顶俯拍。服务期间,与很多外籍摄影师交流需要“全英语”,刘辰宸以流利的英语应对了考验,出色完成了任务。平时在课余、节假日、寒暑假,刘辰宸积极投身到爱心学校、浦东图书馆、地铁志愿者队伍……有时,他上午在杨浦区参加志愿服务,下午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浦东奉献爱心,忙碌、辛苦,却也快乐、幸福着。有着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的刘辰宸感慨地说,志愿者不仅需要有爱心,还需要知识、智慧和准备,更需要执着和坚持。
  在建筑工程学院“人工石”志愿者团队有许多这样的学生志愿者活跃在学院的社会实践基地、服务站点。志愿者们几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唱响了爱和奉献的乐章。
  刘辰宸介绍道:“人工石”的名字源自汉字“砼”。“砼”即混凝土,寓意建筑工程学院志愿者像“砼”一样踏踏实实做力所能及的事,尽心尽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出一份力。2005年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了“人工石”志愿者团队。如今该团队入库志愿者已有千余人。学院在地铁1号线(上海火车站)、上海图书馆、浦东图书馆、奉贤区农民工子弟学校、杨浦区殷行街道、淞南阳光之家等建立了志愿者社会实践基地。七年来,“人工石”志愿者团队成员活跃在社会实践基地,累计服务逾七万次、服务人数上百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在殷行敬老院,在钱桥小学,在广慈孤儿院,在地铁站等,学院设有“每周一岗”或“每月一岗”,精心组织“人工石”志愿者有序奔赴各基地、各站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建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张慧之说,我们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志愿者服务站点不少,需要大批志愿者,令人欣喜的是每次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都远多于需要的志愿者人数。除了每周例行的志愿者活动,寒暑假成为志愿者集中奉献爱心的时段。去年暑假,学院组织16个社会实践团队,申报并最终确立了3个市级项目,其中浦东图书馆志愿项目荣获上海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寒假,学院组织14个社会实践团队。地铁志愿服务首推“微志愿”行动,在细微之处体现志愿服务内涵。该院首次在日本开办的爱心学校受到《新民晚报》等媒体的关注。
  奉献爱心让人生更精彩,志愿服务让社会更和谐。在建筑工程学院,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了志愿服务,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激扬青春。每逢节假日,志愿者们还会自发地提着礼物去看望孤儿院的小朋友、敬老院的老人等,给他们特别的帮扶和特别的关爱。
  我们身处的时代需要弘扬志愿精神,志愿精神需要代代相传。“让世界充满爱,需要人人献出一份爱。我们将一如既往传承志愿精神,坚持不懈地奉献,并以自己的爱心奉献感染更多的人投身志愿服务,让世界更和谐、更美好。”刘辰宸的话道出了“人工石”志愿者团队全体成员的心声。(记者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