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柔弱肩膀 挑起生命记感动中财获奖人物汤懿兰





  这一次,我哭了,听着懿兰细细讲述她和他的故事;这一次,我感到好温暖,看着懿兰微笑着说"世界上还是好人多";这一次,我感动了,因为她的爱心,也因为她的永不言败。让我们走近"感动中财"获奖人物--汤懿兰,听她讲述她的公益旅程。
  汤懿兰,曾是珠海市一中高三某班的班长,开朗活泼,朋友很多。吴志伟,懿兰的高中同班同学,聪明低调,朋友不多,但在2010年,命运却和志伟开了一个玩笑。4月1日,就是愚人节的这一天,懿兰被告知志伟患上了白血病。从此,她便开始踏上为志伟奔走募捐的征程。
  白血病,我们不怕
  2010年3月,我回家恭贺姐姐结婚,而当时就读于北大工学院的志伟因为检查出肺结核休学在家。在休养了半年左右之后,正打算回校继续学业的他,却又在去医院复查时检查出患有白血病。无法相信这一事实的志伟,在辗转多家医院进行反复检查后,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4月1日,我约志伟一起去看电影,志伟很平静地对我说"我得白血病了。"最初我还以为这是他在愚人节开的一个玩笑,但没想到这却是真的。
  消息被证实的那一刻,我脑袋发懵,眼泪顿时涌了出来。他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家里的经济情况本来就很不好,现在又遇到这种情况,他可怎么办呀。于是,作为高中班曾经的班长,我也没多想,就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募捐行动。白血病固然可怕,但是我坚信它压不倒我们。
  困难,我们不怕
  从得知噩耗的那一天起,我就着手组织募捐活动。还没有回到中财的我,首先组织高中班的同学写了一份募捐倡议书。我们整整用了一个通宵,写了一万六千多字,前前后后修改了五次。其中,初稿和定稿由我完成,其余的则由高中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他们是来自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各大高校的普通在校生。
  与此同时,我们还做了宣传视频,在人人网上发起献爱心倡议。然后,我们又尝试着与各"211工程"重点院校联系。为了取得对方的信任、打消合作的顾虑,我们还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告诉了对方。有些学校表现得非常积极,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最终有65所学校同意给我们借用场地进行募捐爱心宣传。
  整个事件经过《珠江晚报》等四五家报纸的争相报道后,在珠海当地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总共筹到了七八十万的善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事情都是我大一下学期着手做的。
  然而第二次的募捐,我却尝到了更多的艰辛,但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收获。
  第二次募捐开始于大二下学期。还记得那一天,我接到了志伟父亲的电话,叔叔很无奈、很心酸地说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志伟在ICU病房每天的花销就要两三万,几个月下来,不仅之前筹到的钱全花光了,全家还背上了高达三十多万元的债。志伟的母亲精神已接近崩溃,而志伟也在生死线上徘徊,与病魔抗争。
  于是,我又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第二次奔走募捐。
  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当我再次找到第一次合作过的同学、学校时,他们大多拒绝了我的请求。
  我不甘心,我一定要帮志伟,即便是影响了学习和工作,毕竟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人生有好多条路,当我们没有去经历时,就只能是想象,永远也不知道路的那一端是什么风景,即使那条路是条死胡同,我也要走一走,试一试!
  于是,我开始找新的合作者、社会人士、记者,找慈善机构、商会,甚至是找律师寻求援助。我自己还尝试着去拉赞助办嘉宾会,准备场地、亲自请到场嘉宾、找主持人。我曾经独自一人冒着大雨,借钱坐了三个小时的地铁,从国贸赶到丰台,前往温州商会。同时我也不断通过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更新相关信息。
  筹备嘉宾会的过程让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饱尝心酸。我和朋友们前前后后跑了1000多家公司,当面向他们发出参会邀请,也得到了很多肯定的答复,但真正到了2011年5月8日,也就是活动的当天,我开始有些绝望了。原定于10点开始的活动,直到10点15分,我都没有看到那些原定出席活动人的身影。现场了无人气,只有我和我的朋友。我们只好到街上到处拉人,希望能帮忙撑撑场面。还记得那天很冷,当我走上台,哽咽了许久都没说出话来。但是当我结束讲话的时候,我能清楚地看到前两排的嘉宾都感动地哭了。两天的嘉宾会,我们总共募得3万多元的善款。
  感动,我们成长
  整个第二次的募捐,我们共募得120多万元的善款。
  "120多万",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为我做的这些事而感到骄傲,我很快乐、很充实。
  公益让我成长,尽管期间有无尽的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艰辛,但也有无穷的快乐与满足。不要怀疑,无论世界变成什么样,我们都要保持生命最纯真的本性。
  这就是汤懿兰的故事,尽管这只是整个感人故事的冰山一角,但我们依然能从懿兰的故事中学到很多。
  祝福你,志伟!也祝福你,懿兰!
(本报记者 10财政 王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