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雷锋人物 还看今朝———回顾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雷锋人物评选活动
由校共青团委员会主办,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承办的“感动你我,温暖燕大”第六届雷锋人物评选活动已经拉开帷幕。自2007年第一届雷锋人物评选以来,这已是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评选雷锋人物活动的第六个年头。五年来,我校青年志愿者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行动准则,在全校师生的积极配合下,评选出了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
纵观这些“雷锋人物”,他们中既有学生、教师,又有实验师、管理员;既有年近六旬的花甲老人,又有90后的年轻后生;既有后勤集团的“大妈大叔”,还有钻研学术的研究所所长……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成为深化我校群众化学雷锋活动的主要推动力。
五年来,一届又一届的雷锋人物用行动为我们诠释了雷锋精神的真谛。
第一届“雷锋人物”王宝音:修理破裂的水管,照顾生病的同学,妥善保管同学落下的东西……他就是第二教学楼和机械馆的管理员王宝音,一位一直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慈祥老人。管理员的工作尽管琐碎,但他总是有条不紊地做好每一件事。他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的内涵———默默无闻。
第二届“雷锋人物”王连云:她是一位奉献在最基层的工作者,二十年如一日,尽心尽责地工作。得知宿舍楼里一位学生因患股骨头坏死而需要煎药,她每天将煎好的药送到学生身边,一直坚持到那位学生痊愈。她曾与小偷进行斗争,挽回了同学的损失……她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的内涵———乐于助人。
第三届“雷锋人物”戴威:四川省绵竹市天池乡人。“爱心朝阳”志愿者队伍副队长———一位抗震救灾志愿者。在5.12地震中,他不幸失去了爷爷和外婆两位亲人。他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了出来后,就联合同学组建了“爱心朝阳”志愿者队伍。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带领队员在板房区开展义务治安巡逻,帮助遇难者家属和孤寡老人,辅助小学生学习,宣讲法律法规和抗震知识,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受灾群众文化生活的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他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的内涵———无私奉献。
第四届“雷锋人物”聂玉涛:他是一个朴实无华,省吃俭用的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学生。他曾在海边散步时不顾生命危险地跳进海里救了一位失足溺水的女生,而自己却险些被海浪卷走,多亏一位精通水性的朋友的帮助,才挽救了自己的生命。更难能可贵的是,事后他悄然离去,没有留下任何信息。最后还是他身边的同学向雷锋人物评选活动提供了信息,我们才得以认识这位默默无闻的同学。他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的内涵———舍己救人。
第五届“雷锋人物”张忠义:他是文法学院逻辑学教授。怀着对因明古老学科的敬畏和惋惜,带着抢救绝学的急迫心情,张老师四处寻访名师,为因明正名。由于他在学术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2010学期一开学,满身紫癜的张老师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但病痛并未夺走他的斗志,他依旧以笑示人,坚强地奋斗着。他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的内涵———敬业奉献。
五年来,五届“雷锋人物”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的内涵:默默无闻,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舍己救人,敬业奉献……“我觉得我们举办这个活动的最大好处就是在校园内寻找到了一些我们身边最真实的好人好事,他们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为学生们树立了道德楷模,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温暖”,校青协副会长王雅慧说。
“他们很好地发扬了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要求融合在一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带动和感染周围的人加入到学习雷锋的队伍中去”,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成员谷珊姗说。
在现在多元的社会思潮下,什么是雷锋精神,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每年选出的雷锋人物做的只是平常小事,不配获此殊荣;有人认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则正是雷锋精神的真正体现。但不管看法有多么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社会需要雷锋,也需要雷锋精神。
校青协副会长王雅慧说:“每年举办雷锋人物评选之初,我们都极尽全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为的就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向我们推荐身边的雷锋人物。”“我们希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更多同学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评选活动才有真正的意义”,青协会长黄延彬补充说。
如今,第六届雷锋人物评选活动已经快接近尾声,就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又有怎样的感动故事在校园继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