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实践探索
学生工作处的“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实践探索”立项后,项目组按照“七化”理念,逐项破解项目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不断探索与实践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创建目标、思路和举措,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和较好的建设成效。
一、系统思考辅导员队伍的现状,破解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创建目标
在课题创建初期,项目组对辅导员队伍的现状进行系统思考后认为,自教育部24号令颁布实施以来,我校辅导员队伍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限制和瓶颈,基于《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的成长上限模型,项目组对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成长上限”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队伍在发展,工作任务多,需要辅导员提高工作能力;同时,辅导员工作压力大,造成职业懈怠和迷茫,使人才流失严重,影响队伍发展。解决此问题的“辅助舵”在于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辅导员的提高工作能力,同时降低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因此, 将本项目的建设目标定位在:通过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在“一增一减”上下功夫,打造一支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职业化、专业化队伍。
二、明确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特征,规划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创建思路
通过对学习型组织特征和辅导员队伍特点的深入研究,结合辅导员的实际情况,项目组认为现阶段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应具有以下特征:
1.创建目标是共同愿景——成为学生青春的导航员,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辅导员队伍能够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与爱同行的光荣职责,因此要深怀爱生之心,恪守为师之道,善得导航之策,多做利生之事,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思想道德,弘扬优良作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青春路上的导航员,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2.学习标志是自我超越——提高能力,增强作风素质、工作和研究水平
辅导员队伍树立“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善于探索学生工作规律,挖掘工作中的新要求、新问题,在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探索新知。在提高作风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强化学习研究水平的同时,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夯实基础。
3.建设形式是团队学习——降低压力,队伍集中学习和非正式群体学习相结合
辅导员队伍有针对性的组织辅导员集中开展学习、研究、实践专题活动,不断地创新学习内容和方法以满足辅导员的工作需要。同时发挥非正式群体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纾解情绪的积极作用,鼓励辅导员自愿结成团队,边学习边思考,发现问题、弥补不足,达到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核心工作能力、分享育人感悟的目的。
根据上述探讨,项目组明确了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创建思路:紧密联系学生成长的需求实际,以“成为学生青春的导航员,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为学习目标,以完成辅导员队伍转型升级为学习任务,以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核心工作能力、学习研究水平为基础,通过抓研究锻炼队伍、抓项目破解难题、抓资源构建平台、抓作风树立形象的学习路径,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造就一支工作学习化、学习问题化、问题项目化、项目成果化的队伍。
三、积极创新学习载体,深化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创建举措
基于创建思路,项目组积极创新学习载体,从三方面抓手深化创建举措:
1.抓资源配置——建立培训、实践、比赛平台——将学习内化为能力
光学不练不行,只练不赛不行,赛的内容没用不行。
(1)“学其所用”的开展队伍培训。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整合校内外学习资源,建立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学习体系,并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学习培训方式,一是形成集中学习团队,依托“学工论坛”开展学习交流活动2次,已举办学习交流活动55期。二是构建非正式群体学习团队,依托“辅导员沙龙”不定期组织学习探讨,组成5-12人左右的自愿研讨团队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学习。
(2)“学以致用”的工作实践交流。除鼓励辅导员在岗位上实践学习,还积极创造学习机会,搭建多岗位实践平台,选派辅导员到学工处、团委、组织部等机关部门挂职锻炼。
(3)“以赛代训”的“组织辅导员职业技能比赛”。针对辅导员的5种核心工作能力开展“辅导员职业技能比赛”系列活动,在以活动检验学习成效的同时,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增强辅导员对岗位的认知度和职业自豪感。
2.抓工作研究——建立项目、调研、学术研究平台——将学习外化为行动
探索、实践、创新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项目研究突破问题,理论研究凝练成果,促进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的现实针对性。
(1)“面向问题”的调查研究。以校内调研为基础,积极开展校外调研。调研学生发展规律、典型工作经验、自身工作不足,建立新目标、解决新问题、增强新本领。目前,辅导员队伍已完成或在研的调查42个,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明确新的因果,为学生工作指明方向。
(2)“突破问题”的项目研究。积极鼓励辅导员项目化推进学习,设立专门面向辅导员队伍的学风建设专项课题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立项,促进辅导员对实际问题的系统思考和深入研究。这也带动了辅导员尝试更高层次研究的意识,已有20余项辅导员工作课题在国家及省内立项。
(3)“凝练经验”的理论研究。举办学术年会,鼓励辅导员凝练工作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并为其投稿校外年会、学术期刊、优秀成果评选创造机会。组织辅导员收集整理工作案例,在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选编》学生工作典型案例(哈尔滨工程大学)卷》一书。
3.抓作风建设——把握思想、工作、学习导向——将学习固化为责任
思想决定行动,德行指引方向,因此要抓好前中后三方面的导向。
(1)前边引——发挥路线方针指导牵引作用。营造具有预见力和指导力的导向,使辅导员学习有思想,行动有标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中心,以学生工作指导思想为基础,形成学生工作基本路线,要求辅导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视野下推进工作。根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使命,追寻工作的本规律,形成了“四个一切”学生工作行动理念,明确了辅导员工作的思想方向、判别标准、一般规律和行动指导。
(2)中间带——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激励作用。营造具有普适力的导向,鼓励具有丰富经验的骨干辅导员担任团队学习负责人,发挥“传、帮、带”的引领作用。开展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调动和激励队伍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辅导员年度人物先进经验、事迹广泛宣传,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3)后面赶——发挥制度机制督促评价作用。营造具有约束力的导向,建立辅导员学习过程督促机制。利用360度考核评价体系模型积极建立、完善学习效果考核评价机制,从主要业绩、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和标志性学习成果等方面考察辅导员的学习效果。
经过一年的建设,形成了显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涌现出一批获校级以上奖励的优秀辅导员典型,五项工作指标持续提升,课题、论文、著作等大幅增加,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创建经验得到部分同行的肯定。在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上,从项目建设目标看,在 “增能力”方面,通过三方面的抓手,使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核心工作能力、工作研究水平明显提升。在“减压力”方面,依托“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形式,建立小型学习团队,针对群体成员的兴趣爱好开展学习交流,分享心得感受,使辅导员转变了学习态度,增强了学习动力,有效的缓解了工作压力。从项目创建过程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创建模式基本形成,辅导员要用“爱与智慧为青春导航”的共同愿景更加清晰统一,学工论坛与辅导员沙龙相结合的团队学习方式更加明确,辅导员超越自我的质量和速度明显提升。从项目创建结果看,逐步完成了通过教育、管理、服务、指导,规范工作、创新发展,培养学生成才的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