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图片新闻


编者按:日前学校揭晓了2010年度立项的第八期文明单位创建项目验收结果,共10个项目获得优秀,本版将陆续刊发这些优秀项目创建经验,希望给广大师生员工努力扩展创建领域、提升创建层次、强化创建实效,进一步做好第九期文明单位创建项目工作以启示。
校团委“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与能力提高体系建设”文明单位创建项目自批准立项后,围绕“项目牵引、创新推动、中心跨越、全面升级”十六字方针,按照“七化”建设理念,逐项落实到项目建设中,使得项目建设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
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是造就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坚定信念与创新精神,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的可靠顶用之才”,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因此,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是育人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
为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本项目确立了“工学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开展创业教育,通过构建大学生创业实训模式,构建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学生在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领导魅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最终达到“重普及、提能力、育精英、创先进”的目标。重普及——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结合,夯实基础,重在普及,表现在参加创业活动人数增多;提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学以致用,重在提升,表现在高水平的创业大赛中获奖不断增多;育精英——大学生具备较系统的创业知识,涌现学生创业事迹典型和创业突出个人;创先进——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使我校的创业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为完成上述目标,项目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围绕一个核心,坚持两个结合,着力构建三个平台”思路。即:以育人为核心,坚持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着力构建创业理论平台、开创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
构建大学生创业理论平台,为学生创业实践夯实基础
创业理论平台建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系列专项讲座和企业实践为补充,以撰写商业计划大赛计划书为提高的平台建设。
首先是构建创业教育课程,强化创业师资队伍。在构建创业理论体系中,以学科渗透为原则,将创业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教育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与经管学院合作,创建学生创业所需创业教育课程,并结合校“五四杯”创业计划竞赛首次将竞赛培训与课程结合起来,开设了《商业计划能力提升与培养》通识教育选修课,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为创业实践模式打下坚实基础;2011年3月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2011年4月,选拔2名教师参加了世界劳工组织举办的KAB讲师培训,并获得国际劳工组织颁发的讲师资格证书,极大地丰富了我校KAB师资队伍,为创业教学培养了又一批师资。
二是依托创业品牌活动,提升创业实战能力。依托阳光论坛、诺基亚创业大讲堂、知名企业家进校园、学子论坛、开创部落等活动举办创业讲座,“过来人”创始人王迈、康盛创想CEO戴志康、省青联委员、“御足堂”创始人胡志国、沈阳全成广告印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阳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刁光等知名企业家来校进行经验交流及知识传授活动,累计创业讲座10余期,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在校学生的创业实训意识和创业实战能力。
三是构建创业大赛体系,浓厚大学生创业氛围。
在以校内“五四杯”创业计划竞赛为基础,以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SIFE国际创业大赛等全国其他创业类赛事为平台,以“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突破的创业竞赛体系基础之上,校团委开拓了与政府及企业合作的又一条参赛渠道,参加了首届“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创业项目大赛、中国富强奖励计划及“康师傅”早稻田大学生创新挑战赛等一系列比赛,此类比赛形式新颖,参与面除大陆在校学生外,还包括港澳台等学生,为我校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比赛环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采取双“五四杯”相结合措施,将创新与创业暨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创新成果。许多学生科技作品及实验室发明专利拥有强大的市场前景,把项目包装成商业计划书,参加各类创业计划大赛。通过创业大赛的带动,达到浓厚创业氛围的目的。
开创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为学生实体创业创造条件
一是打造创业联盟品牌,搭建大学生实训平台。继续打造大学生创业联盟品牌,逐步规范了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形成区域化优势,通过统筹多方资源,推进创业联盟公司实体经营和技术研发的分类指导,并推出双导师制,指导技术研发类公司广泛吸纳研发人才,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指导实体经营类公司进行营销创新,形成特色的运营模式,打造学生经营的特色品牌。2011年,创业联盟累计招标6次,创业联盟子公司由去年23家大幅增加到34家,其中科技类20家,服务类14家。
二是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0余家,使学生对企业增进感性认识。比如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浦发银行等大型企业与我校签订学生见习方案,先后参与人数54人。2011年9月,我校与安利公司联合举办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总结汇报会在校召开,全省共青团干部来校观摩学习;浦发银行在与我校共建后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创业孵化提供保障
与科技园对接,成立创业基金,对成熟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引进了哈尔滨市小额贷款为我校学生创业提供担保资金。使我校学生低风险、零距离感受实战创业,大幅提升学生对创业的激情及认知。2010年底,哈尔滨启航创新有限公司正式孵化入驻科技园。
项目实施以来,创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不断提高,在学校初步形成了“学习有条件,创业有舞台,参与有提高”的良好创业氛围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人数数量和获奖质量不断提高。在校内创业计划竞赛中有56支队伍600余人参赛,同比增长20%;在第七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银奖1项,铜奖2项;在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创新杯”全国创业计划大赛等国家级比赛中获奖23项。
二是创业人数增加、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大学生创业联盟子公司累计达到34个,参与人数近千人,为学生提供132个勤工助学岗位。形成了以千元软件公司唐滨、小不点化妆柜张丽娜等为代表的一批创业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是创业教育活动得到上级部门认可。校团委获“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学校被国际劳工组织与共青团中央共同授予全国KAB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校大学生创业联盟获“全国十佳KAB创业俱乐部”,今年9月校团委负责人代表学校在全省青年创业就业工作推进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经过一年的建设,项目虽然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并形成了良好工作理念,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校团委将坚持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一如既往、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为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人才培养转型升级工程”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