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需求 世界一流 协同创新 提高质量——在寒假工作会议上的专题报告(摘要)
围绕本次寒假工作会议主题:一是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特别是认真理解总书记提出的“协同创新”思想。二是研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做以下学习体会,与大家交流。
我国近20年来甚至更长时间,有一个被广泛、频繁使用的词语,就是“创新”。现在提出的“协同创新”,其核心仍是“创新”。中国要成为真正强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注重创新。创新是目标,协同是途径。
一、协同创新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对高校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征求意见稿,下称《提升计划》)的指导思想: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目标,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推进协同创新,探索教育、科技、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提升计划》的基本原则:需求、开放、融合和创新。
——《提升计划》的建设目标: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引领阵地。
——《提升计划》的任务:建立一个协同创新的机制和体制。具体的说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有一个组织体系;要有在协同创新下的人事管理制度;要能够出现一批拔尖创新人才,那么就要有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建立持续创新能力的科研组织模式;进行学科优化,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国际交流方面要有新局面,为协同创新创造一个好环境。
——《提升计划》的模式:第一,创建一批引领和主导国际学术科技合作的学术中心。第二,建立一批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平台。第三,建立一批具有不同区域联合的产业研究院。第四,构建一批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提升计划》要分阶段、分层次的实施,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做好一项,而不是一刀切。同时,鼓励地方政府、产业部门多多参与。
——政策保障方面,对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平台项目,进行试点和实施。在经费投入上,中央有专项,地方财政和企业社会进行融资,主要是用于平台建设。在政策上,要有突破,包括人事政策、人才计划、科研支持、招生政策、分配政策等。在人才方面,比如目前有千人计划、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博士后资助计划等,都要积极地加以利用。
实施《提升计划》与211工程、985工程并不冲突和矛盾。211工程、985计划重在校内建设;《提升计划》突破传统体制机制,重在校校、校所、校企、校社以及国际合作方面实现交叉、集成发展。就是说《提升计划》实行开放运作。
二、国外高校协同创新情况
——校校协作模式。国外高校间协作早在100多年前就已开始。以美国为例,1896年,美国成立了共有10所大学加入的大联盟。大家所熟知的有美国常青藤联盟、美国大学协会、法国巴黎大学联盟等。
——校、企、研协作模式。西方在校企研三方合作方面有很好成效,比如NGMS (Next Generation Glass Melting System)产学研合作联盟,是由美国和欧盟所共同成立,其中包括学校、研究所和大型的托拉斯。
三、协同创新之国内高校的态势
具体有四种形式:校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校企研之间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校所之间的协同创新,国际间的协同创新。
——校校之间的协同创新。2011年8月,由11所高校组建的高水平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宣告成立,简称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我校也在其中。C9联盟由西安交大发起,由首批9所985学校成立的联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进行优势互补;卓越联盟由同济大学发起,由工科优势突出的9所985高校成立的卓越人才培养联盟;由清华大学发起,清华、上海交大、中国科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浙大、人大等7所高校组成联盟;以北大为首,有北大、北航、北京师大、南开、复旦、厦大、香港大学组成高校自主招生联考同盟。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由政府发起和引导, 8所学校组成的联盟。东北6所高校教学联盟,由吉大、哈工大、东北师大、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我校组成。这项计划目前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已派出学生到大连理工大学、吉大和哈工大进行为期一个月以上的学习。我校也接收这6所高校的学生来校进行短期学习、课程学分互认。
在学校与学校协同创新行动中,特别要提出的是,由我校发起组织成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学联盟”。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优势学科把同行同类大学联合起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倡导成立,此种形式受到了国务院学位办的高度评价。联盟目前由14所船海类学科的大学组成,各高校积极性很高,联盟制定了包括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形成了自己的章程和运行机制。
——校企研之间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内,相对于以前的校企研有所创新。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是国家提倡成立的第一个校企研政产学联盟,由6所学校、9个企事业单位、6所科研机构组成。
——校所之间的协同创新。中国科大与合肥科学院共同成立了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双方各有50名教授、研究员接受了双岗双聘。
——国际间的合作。这在我校有很多例证,再如武汉理工大学与哈佛大学共同建立了纳米重点实验室,受到教育部高度重视。
总之,在协同创新的框架下,在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导下,中国高校和研究院所积极性很高,成立了多种行动联盟,形成了协同创新的新高潮。
四、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立大会上讲话中提出三个要求: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推进科技联合攻关;三是打造中国高校联盟成功的典范。突显出对大学联盟的期望。总之,在当今世界,合作共赢是大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实现大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机遇。
“985工程”、“211工程”中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在进一步推动协同创新中继承和借鉴。北大副校长王义遒教授有一篇《创新即是自救》的文章,指出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能割断过去的做法。我认为我校协同创新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全校一盘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为举措,充分发挥一切积极有利的因素,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本科教育方面:通过10多年来踏实的工作,学校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教学成果,制定、实施本科教学工作的“九大体系、十大工程”、创立“陈赓实验班”,制定、全面推进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的2009版本科生培养方案等。学校成为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进入该计划的“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国家先后投入了350万。最近,教育部批准了我校6个本科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获得国家每个专业150万的建设经费。
经过努力,教育部特色专业、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创新实验区,还有国家级英语课、示范双语课、优秀教材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我校所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都实现了零的突破。在教育质量方面,科技创新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数据表明,2009级科技创新普及面已经达到80%,2010级的大二学生,科技创新普及面也已经达到70%,学校连续两年进入“全球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百强学校的总决赛,2011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取得优异的成绩。本科生就业率、考研率今年再创新高。
——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校成为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单位。国家遴选“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年来,我校共14篇入选,其中有7篇是近三年入选的;在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中,我校成为全国50所创新院校之一;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数量、省重点学科的数量翻倍。在去年“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排名第一。
——协同方面要做好以下几项重要工作。
第一,要把已有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建设好,同时不断开拓新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目前进入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的专业,要按照要求建设好。此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申报工作,全国新增专业180个,我校占5个,去年年底,我校申报了29个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全部获得批准,要将它们建设好。
第二,必须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合理利用国家投入经费,做好与有关单位的协同。
第三,各单位要互相协同、共同攻关,确保实施好“十二五”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相关工作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第四,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申报工作业已启动,各部门、院系要加强重视、协同配合开展好这项工作,并争取有所突破。
第五,国家一级学科评估工作。我校涉及到的一级学科有37个,各单位要积极踊跃地参加此次评估。通过评估,找清优势与不足。此次评估有四个方面变化,关键指标是培养质量。一是不再要求研究生培养的规模,比较重视培养成果,特别注重论文质量,注重引用次数,以及一些专利成果的转化;二是培养质量评价方面,增加对教材的选用以及毕业生毕业后的跟踪表现;三是研究生培养方面国际化,鼓励国际交流;四是分类分层次的评估,包括专业学位方面。
第六,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学联盟。我校作为发起者,按照各级指示,积极落实和利用好联盟这一平台,充分发挥联盟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等领域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满足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有成效。
第七,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如何按照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我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好相关工作。
第八,积极不断地适应我国学科布局调整的形势,做好我校学科专业布局,特别是要注重教学行政机构设置与国家学科布局不协调的问题。
——协同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第一,做好校内的协同,科研教学的互动,这是我校一个优良传统,要继续充分发扬。积极推进优质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同时强化科研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作用。
第二,人才培养方面要全校一盘棋,科研团队要实质性地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学术科研的前沿成果要及时地转化为优秀的教学资源。研究生培养方面,科研对教学一直起到较好的支持作用,需进一步加强。我校有很多国内领先、国内一流的成果在研究生教学课堂上缺乏充分体现,研究生培养与国内领先、国内一流之间还有距离。
第三,注意和校外的合作,既有国家层面的平台,同时还要不断开拓新的资源,做好学校与地方、企业、院所、国内外高校的协调。
第四,平台建设方面。在协同机制下,要有一个切实的行动。利用好各种有利的政策和平台。
总之,学校要积极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扎扎实实做好相关工作,推动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在强手如林的大学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