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从“协同工作”到“协同创新——对我校推进协同创新的几点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如今,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对于高校这种本质上属于主要科研创新的群体来说,要更加强调在突破个别学科上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打破学科壁垒,突破专业界限,扩大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融合。将协同创新的理念体现在科技、经济与生活等各相关领域的创新研究与发展之中,开拓思维、开放眼界,增强多领域互动合作,在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创新战略机遇期,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纵观我校科技事业多年来取得的成绩,以水下智能机器人、动力定位系统、联合虚拟仿真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水平创新成果已经过实践考验,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有效地增强了我校综合实力,使学校在创新性研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同国内一些业已走在协同创新发展前列的科研院所相比,我校科研协同创新的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与机制还存在一些不协调,如院系与学科之间依然存在学术壁垒,军民结合海洋工程产业综合高技术解决能力不足,缺乏总体技术人才等。此类的不足与缺憾实际上已经开始束缚我校协同创新能力的发展并影响我校自身行业与产业地位的提升。结合本人近三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我校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的深化开展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协同创新才能发展
2009年至今,船舶学院先后与航建学院、动力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学院和材化学院等6个学院及包括船舶装备公司在内的10个团队在船舶设计、空气动力、噪声控制、自动控制、虚拟现实技术、工业设计与材料科学等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开展了协同研究工作。
其中,通过协同相关院系团队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项目申报,经过多团队协同努力,在成功整合多个学科、多个专业方向力量的基础上,获得了2个国家高技术船舶项目的成功立项。
在整合学校产学研力量的基础上,以我校船舶装备公司为核心,通过集中船舶学院、动力学院与机电学院相关团队,协同开展了舰船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ETM)的研发工作,完成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舰船IETM运行平台、大型舰船集成平台和包括柴油机、空调、损管系统在内的典型装备IETM的研究与开发。
2010年以来,团队对多艘舰船舱室内饰、空气环境、噪声等问题进行了综合调研和全面测量,并对国外舰船及国际顶级公司进行了系统的考察,通过分析与研究,发现舰船舱室环境问题,是中国船舶工业亟待研究解决的共性、基础性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复杂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与船舶设计、建造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在与前述团队协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整合和国际交流合作,团队先后签订了10多项包括内装环境、舱室空气及噪声、消防安全等舰船舱室环境研究科研课题,初步形成了学校科研团队负责设计研发、学校产业化公司负责工程施工、国外公司负责配套材料等的协同工作平台。前期与德国RM公司共同完成了两个典型样板舱室的建造,获得用户与工业部门的一致好评。
由上述研究工作的成绩可以看出,在相关科研项目工作中,只有在多个科研团队协同创新的基础上,才能使其整体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突破原有技术瓶颈,扩大技术应用范畴,实现跨学科、多专业的协同创新与发展。
二、协同创新重在总体技术
2000年以来的十年,是中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十年。我们确立了“三海一核”的特色办学方略,它牵引着哈尔滨工程大学快速发展了十年。未来的十年,我们要在“三海一核”领域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走协同创新之路。这不仅是海军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的发展要求,也是以高技术、高性能为代表的下一代船舶科技发展的需要。
随着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的深化发展,以航母、现代驱逐舰为代表的海军装备领域,以绿色环保船型、气体动力、燃料船、豪华客滚船为代表的民用船舶领域均对跨学科高技术综合解决方案提出了协同创新的要求。
但是,要实现这一系列创新目标,其关键在于总体技术的发展。总体技术包括顶层技术、集成技术,在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总体技术起到了综合集成、牵引发展与显示对接三大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对研究方向缺乏总体的引领,很多科研团队研究的方向与用户所需偏离甚远。同时,由于缺乏总体集成的手段,我们的老师从学术上几乎做遍了船上的每一件事,但我们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同时为一艘船或船上的某一个系统做一件事。在水下机器人等几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中也能看到问题所在。
也就是说,在“总体——系统——设备”这三个典型的科研层面,缺乏经由系统方案与系统设计层面进入总体概念设计论证与方案设计的牵引层面。针对这一问题,船舶学院开展的协同创新工作着眼于从总体与系统角度,通过舰船舱室环境工程的发展,带动相关院系的团队进入舰船消防技术、舰船空气环境技术、复合材料技术、轻量化技术领域,使一些教授成为该领域的技术专家并得到行业内的充分认可。
但是,总体技术团队除需要船体、动力、电力、控制、材料等专业的高精尖人才外,还需要协调管理人才,目前的院系专业设置、考核方法,很难组建这样的团队,也很难留住这样的人才。这将对我们协同创新深化发展与全面推进造成影响。
因此,大力地推进跨学科总体技术研究,加快总体技术的发展与培养总体技术人才,不仅是我校协同创新战略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打造多学科、跨专业高水平协同创新团队的关键所在。提升总体技术在高校科研领域的地位与人才水平,是快速提升我校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协同创新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三、对我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协同创新的前提是能够高效的协同工作,寻找志同道合的团队,共同开展工作。作为一名从事20多年舰船总体设计的工作人员来说,我最大的愿望是运用总体技术,在海军装备与民用高技术船舶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在此,对学校协同创新发展战略提以下两点建议:
建议一:建立高水平的总体设计研发团队,与其他专业团队协同,从总体概念方案入手开展设计工作。
大学是舰船总体技术,特别是新概念舰船创新的主力军。我们应重点进行船型开发与高性能船的设计工作,通过一个乃至多个优秀高性能船型的开发,体现我校的综合实力,力争使我校成为我国舰船概念方案研究的主力军与领头羊。
建议二:联合国内外高水平技术团队,成立舰船轻量化技术工程中心。
按照低碳时代舰船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舰船轻量化设计、轻量化材料、轻量化构造在内的轻量化研究目前在欧洲已全面开展。我校应该以轻量化为重点的研发对象,整合校内外产学研力量,协同创新解决轻量化中的技术与工艺问题;以轻量化领域中轻金属为重点技术服务研究对象,以该中心为依托,建立轻量化制造工业园;促进高质量的、价格合理的、符合环保要求的轻量化部件在舰船制造业中应用。
初步设想:以目前正在运行的舰船舱室环境工程中心为基础,联合相关学院的轻量化技术研究所,成立舰船轻量化技术工程中心。
总的来说,学校在协同创新发展中要把握住协同才能带来高水平创新这一原则,强化总体技术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我校总体技术水平,发挥总体技术与产学研需求的牵引作用。在建设高水平总体设计研发团队的同时联合国内外高水平技术团队,以明晰的产业需求为指导,以我校扎实的基础科研学术能力为基石,开展多学科、跨专业、具有国内外先进科技水平的创新研究能力建设,深化学校协同创新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