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强化基础 拓展特色 强军扩民 协调发展 努力为创建研究型大学提供更加强大的科研支撑——哈尔滨工程大学“十二五”科技工作会议报告摘编


“十二五”科技工作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指导思想
在“十一五”科技发展实现跨越的基础上,学校提出“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强化基础、拓展特色、强军扩民、协调发展”。
强化基础,就是要继续强化基础研究,在若干研究方向上引领推动国家、国防科技进步,培育学校科技发展新的增长极。要以基础研究为载体,带动创新人才培养,尤其是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育。要不断改善基础研究条件,使之满足学校科技工作支撑、引领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
拓展特色,就是要牢固树立特色发展的理念,一方面,要强化“三海一核”特色研究方向,不断强化传统优势;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形成新的优势。要掌握一批国际前沿技术,在特色优势领域内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发挥学校基础研究和学科体系优势,强化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体现技术创新生力军作用。
强军扩民,就是既要把多年服务的军品优势领域做大作强,巩固核心竞争力,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形成“高端引领”能力,还要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大力推进优势技术向民品领域转化和扩展,在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新的优势和竞争力。
协调发展,就是要完成科技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全面提升在重点发展方向、优先发展方向、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向、扶持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促进各方向之间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支撑;要促进院系之间、院系内部之间、投入产出之间、校院所科技管理工作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科技结构,全面构建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体系。
●发展目标
根据学校研究型大学建设总体部署和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继续贯彻“高端引领、集成优势”的科技发展战略,通过“十二五”发展,科技工作要能够全面支撑学科建设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初步建成满足研究型大学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在主体服务领域内产生一批能够显示学校处于国内引领地位的若干重大标志性成果。
●主要技术发展方向
根据现有科研方向的基础情况,将学校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分为四类,分别为重点发展方向、新兴发展方向、基础与前沿技术方向、扶植发展方向。
重点发展方向是要在学校已形成的“三海一核”特色优势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研究水平,拓展研究和应用领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兴发展方向是要结合现有基础,根据国家和国防科技发展以及学校学科建设需求,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在校、院共同支持和培育下,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并使之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形成一批新的优势领域,成为学校科技发展新的增长极。
基础与前沿技术方向是要根据国家有关科技发展规划,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国内与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占领国内若干个科技制高点。
扶植发展方向是要持续支持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外国语言、体育等学科的科研发展,逐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产生一批有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十三五”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十二五”科技工作重点任务
一、加速创新人才培养,优化引进人才布局
“十二五”期间,要坚持“以培为主、引进为辅”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加速培养研究型教师。一方面,以校内外科技经费、创新平台和配套政策为支撑,以高水平研究项目为牵引,集中力量培养一批有潜质的中青年创新人才,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灵活的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学科发展需要,从“引进人才”向“引进团队”模式转变。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改善科研条件
1. 加强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积极策划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
加强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强化实验室基础研究工作,着力提高实验室创新能力和水平,力争“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十二五”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为拓展提高奠定基础。
继续支持已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发展,力争建成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南。
积极支持机电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发展,争取产生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2. 积极争取条件建设项目的持续投入
围绕国防特色学科建设、基础研究能力建设、信息化能力建设,以及重点型号任务,争取条件建设项目的持续投入,不断改善创新平台硬件条件,提高学校基础研究能力和武器装备研发能力。
三、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加快国际科技合作进程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要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项目-基地-人才-资源”相结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一是发挥赴外留学教师的联络沟通渠道,搭建高层次国际对话平台,确立可长期稳定合作的学术伙伴,不断拓展学术联系。二是继续加强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三是鼓励引进国际学术大师,支持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合作研究,打造强有力的国际化科技人才队伍。四是继续加强高层次科研项目凝练,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大力开展技术引进和合作研究,建立互利双赢的国际合作交流环境,不断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
四、加快成果转化与产学研用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加强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组织
研究所和创新团队应将产学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和载体,学院应在产学研合作中制定发展目标和支撑措施,学校要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工作,建立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推广窗口。
2.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
继续深化与“三海一核”领域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争取大型企业在学校设立研究机构或专项研究基金,对企业近、中、远期技术需求提供咨询和定向服务。努力形成一学科服务一行业,一课题组支撑一研究所的良好格局。
五、实施科研项目分类化管理
科研项目要根据其性质不同进行分类化管理。要加强计划类项目的过程管理,对高水平计划类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等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国家863等项目要强力推进;对横向科研项目,特别是横向民品科研项目的政策要宽松;型号生产项目要按照成果转化进行管理,学校要提取一定比例的收益;要加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项目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六、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集中资源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进五大计划,统筹学校现行有效的发展措施,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1. 实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培育计划
主要针对已经具备一定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地位的青年教师,在科技项目申报、科技奖励申报和学术荣誉申报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目标是在未来五年产生一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或水平相当的拔尖创新人才。
2. 实施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主要面向新兴研究方向、基础和前沿技术方向的发展需求,通过项目经费支持和其他配套政策引导,在青年教师群体中组建若干创新团队并进行重点培育,目标是形成学校科技新的特色和优势。
3. 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培育计划
分层次培育重大项目。一是在重点发展方向凝练和谋划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需求、引领学术方向、成果显示度高的重大科研项目,目标是巩固和提升已有优势和特色研究方向,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主要体现为已有各类资源的整合和运用;二是在新兴发展方向、基础和前沿技术方向,组织和谋划面向下一个五年计划科技发展需求的前瞻性选题,目标是实现特色的拓展,学校的支持主要体现为资源的持续投入。
4. 实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计划
培育和支持“核动力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发展,按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要求进行运行管理,支持“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5. 实施学术振兴计划
鼓励和支持教师组织、承办或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在海洋工程技术、智能潜器技术、水声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灾难与危机管理等领域策划创办品牌学术会议。以品牌学术会议为突破口,树立和提升学校优势研究方向的学术影响力。
在实施上述计划的同时,学校已经设立的“自由探索计划”、“科技创新奖励计划”、“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专项计划继续实施。作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的保障措施,学校将整合“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校基础研究基金”等专项资金落实各专项创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