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E唯”的脚步———记“E唯协会”建设十年





  在校园里,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寻梦路上为理想和志趣奉献青春,负载使命与梦想出征,一直令众多工程学子无限向往;他们在创新实战中增长才干,在团结奋进中结下友谊;他们是智能机器人领域赛事的冠军保持者,上天下海,五次出击,五次辉煌;他们引领校园科创潮流,以鲜活的事迹感染着数千名工程学子在科创的道路上执着前行;他们有无数智慧的火花,让创新思想不断结出硕果……他们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E唯协会”,他们骄傲地称自己为“E唯人”。
  2001年 5月 31日,“ElectronicVision”———一个不断追求科学与创新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大型科技型学生社团“E唯协会”正式成立。秉承“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理念,以凝聚科学氛围、拓宽科技视野、打造成才通道为目标,以活跃校园学术科技气氛为己任,如今,“E唯协会”已经走过十年的历程。牛刀小试2001年,是我校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设的黄金期,学校重视、资金充足,各类电子大赛稳步发展,电子创新实验室开放运行。“E唯协会”———一个面向全校的学生科创社团应运而生。
  协会成立之初,骆振龙等一批1999级学生聚在“E唯”的旗下,开始了具有探索性的社团创建工作,没有工作经验,就以开展电子制作为切入点,直击电子技术的大门。由科技活动部部长敬铅带领,制作入门电子小制作———镍镉电池残余电量放电器,还启动80米波段短距无线电测向运动的培训和测向机的研制工作,制作测向机30套。在春节前夕,协会集体制作完成了春节礼花点火遥控信号发生器,点燃2002年春节礼花。在招收会员结束后的连续5周内,针对新会员,协会每周由骨干同学或指导老师,给会员进行一次专题讲座,每次到场的会员均在百人以上。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控制模型实验室,提出“E唯协会”以实验室为依托,开展航模、无线电测向和电子大赛三项科技活动。当时恰逢2001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经过了一个假期的培训,协会10名同学参加大赛,取得国家二等奖一项,省二、三等奖各一项。“E唯航模队”由此成立。航模队参加了东北三省飞行器表演大会,展示包括旋翼机、3A特技机、V型尾翼载重飞行器等在内的六架自制航空飞行器,赢得了半数冠亚军奖项,V型尾翼载重飞行器更获得了省电视台、市电视台、《哈尔滨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2002年,“E唯航模队”首次在校运行会上亮相,在大操场上空放飞了一架伞翼机,引起了广泛关注。
  运行仅一年,“E唯协会”就掌握了航拍、载机制作和航模操控等关键技术,在历届省航模竞赛中屡屡获奖。
  “海天”扬威“E唯人”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们在思考如何使航空模型向无人机方向发展?
  他们开始尝试涉足智能机器人领域,将目光投向了“枭龙杯”空中机器人大赛。由郭天祥、邹岩等人组成了“海天队”,徒手制作了2架无人机载体,其中15kg级无人机的机身长2.2米、翼展2.6米,这架飞机命名为“海天”号,这个名字渗透出“E唯人”上天下海的雄心壮志。从此“海天”号无人机踏上了征程,每天到距学校20公里的部队靶场飞行训练。
  2005年11月12日,“枭龙杯”中国空中机器人大赛在成都拉开序幕,有包括清华、西工大、浙大等16支劲旅参赛,受到广泛关注。
  我校“海天”号腾空而起,简单调整后便切入自动驾驶,飞出了漂亮的规定四边航线,航线笔直、转弯半径小而且不掉高度。与此同时,图像系统在周长约3公里的航线上,拍摄到了要求的静态靶标,并完成了识别和定位,以完美飞行表演征服了评委,也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兴趣,从天而降的“祝大赛圆满成功”的标语自然收进了他们的镜头。返航时,飞机先以100米高度进入自动驾驶,在跑道南方切入航线,并降低高度,最终以20多米左右的高度通过主席台前方,平稳、准确地着陆,评委和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成功捧回了固定翼15kg级亚军和5kg级季军的奖杯。
  “一批以本科生为主的班底对抗由研究生组成的强势队伍,以十万元的资金对抗百万打造的超豪华团队,一个没有航空专业的大学与众多拥有航空专业的名校激情碰撞……哈尔滨工程大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工学周报》曾以标题《工程———攻城———功成》进行过报道。
  从此“E唯协会”名声鹊起,中央电视台以“我的太阳———创新360”为题报道了“E唯协会”。
  控模三剑队自2005年以来,电子大赛捷报频传,无人机赛事异军突起,但是有关专家提出:“哈工程具有船海优势,为什么不向水下机器人方向发展。”
  于是,“E唯人”又开始了对水下机器人的探索。
  2007年,郭天祥、杨亮等人以“无线可控潜水器的设计与制作”为题向团委申报学生科技立项,被列为重大项目,获得学校1万元经费的大力支持。他们制作了一架“探路者1号”水下探测式小型潜器,在校游泳馆下水,下潜、上浮、左右转弯、倒车、停止六自由度动作均能完成,水下目标探测与无线信号传输均达到预期指标,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从此“探路者号”水下探测机器人团队应运而生,他们提出一个想法,到镜泊湖试验,得到学校的支持。学生团队去外地做湖试还是第一次,他们一行15人驱车直奔镜泊湖。2007年8月16日的清晨,他们这群“不速之客”扰乱了镜泊湖的平静。一艘桔黄色的潜器在湖面上荡起波澜。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但他们仍坚持冒雨实验,完成了航速、下潜、上浮、通信、图像采集等实验科目的测试工作。“探路者1号”小型潜器下水的消息不胫而走,《生活报》首先刊登了相关图片,《科技日报》头版转发了图片新闻,中国政府网等门户网站也纷纷转载。在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竞赛中,“E唯协会”的尹延辉团队以“探路者2号”为载体,装入“嵌入之星”系统板,完成了水底资源探测、水下管线维护、实时监测水下环境,通过地面站对其参数进行远程无线监控,获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竞赛三等奖。
  此后,“E唯人”又相继组建了“航瑞”水下作业机器人团队,“航瑞队”初露锋芒,在2008年中国机器人大赛中以优异成绩分获水下机器人采矿赛的冠、亚军。
  从此“海天”无人机团队、“航瑞”水下作业机器人团队和“探路者”水下探测机器人团队并称为“E唯协会”的控模三剑队,在历次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大显身手,屡获大奖。
  “千人”续写辉煌“E唯协会”搭建了学生科技活动与交流的平台,从以参赛为目标的电子大赛培训、机器人制作培训,到科普性的电脑知识讲座,网页设计讲座,协会起到了电子启蒙的作用,为那些热爱电子创新的“菜鸟”们提供了成长条件。在“E唯”开放实验室中,初学者可以请教有经验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请教师兄师姐,学生之间沟通起来有共同语言,相互交流既方便又容易。学生社团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一茬带一茬”,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如今的“E唯协会”正在呈辐射式发展。除了参加重大型学科竞赛外,还协助校团委、信通学院团委、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组织各种校内赛事。
  “E唯”也承担了一些社会工作,在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除了接待中小学参观外,还以志愿者身份走出校门,到青少年中做科普宣传。
  十年来,“E唯协会”发展会员6000余人,在历届竞赛中,“E唯协会”获得国家级奖40余项,省级奖百余项,每年均有十余人直接通过个性化特长保研。
  “E唯”走出了以郭天祥、刘勇、郭天宇为代表的一批创业精英。这些人才活跃在各个领域,并继续为“E唯”和学校培养电子创新人才。
  其实,十年来“E唯”收获最大的不仅是一个个的奖牌和奖杯,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种人才成长的路径,即通过基础培训和普及型科创赛事相结合,兴趣引领,低端接入的方式,让大家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每年学校近30%的大一新生在“E唯协会”接受科创入门辅导,有500人次参加程控小车、舞蹈机器人、遥控冰帆等普及型竞赛。十年里,“E唯”的成长见证了同学们从对科技的懵懂无知到驾轻就熟、能力突出,被称为学生科技创新的摇篮。要创新,来“E唯”!
  2008年“E唯协会”跻身雅虎超级社团前三甲,应邀参加雅虎中国“超级社团”的在线访谈。获得雅虎超级社团第三名在协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对协会实力的充分肯定。但是协会还有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是将‘E唯’推向全国。
  早在2005年,“E唯协会”就已经获得了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百优学生社团称号。2009年,在全国社团评比中再次荣获“全国百强社团”称号,并在科技类社团中排名第一。2011年6月1日,全国高校社团评选组委会公布第四届全国高校社团评选结果,“E唯协会”再次荣膺全国高校十佳社团称号,现任协会主席付玉堂获全国高校十佳社团风云人物称号。
  从“E唯协会”走出的科创精英们用自己的话表达了“E唯人”的心声。正如郭天祥在校园BBS中讲述的那样:回忆大学四年生活,真是一段难忘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追求创新的过程激活了我潜藏在内心渴望和兴趣。我感觉我的大学生活是充实而且有收获的。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毕升说:“回首这一年,我参加了一系列的竞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是次要的,经历和经验才是主要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经历和经验才是最宝贵的。”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勇往直前。如今的“E唯协会”不仅成就了工程学子的科创梦想,更是我校学生科技创新的标志。
  一个团体的成长离不开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与传承,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成就了“E唯”,“E唯”成就了一个个渴望科技创新有志的学生。“E唯人”用自己的行动和成绩铸就着“E唯人”的梦想与辉煌。
  十年的征程“E唯”的脚步从未停止,愿他们道路越走越宽阔,步伐越来越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