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2月,一部描写个人青春生活的作品集《做作时光》在全国上市,书的作者是我校一位在校大学生。他曾在《少年文艺》、《青年文学》、《美文》、《潇湘晨报》等三十多种报刊、杂志与各类选集上发表过原创文学作品。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他又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热爱艺术,钟情表演,在学校晚会上凭借出色到位的反串表演还小有名气。他热爱文字工作,担任《潇湘晨报》学通社记者以及少儿刊物《小溪流》实习文编已经多年。
有人叫他梁同学,但他更乐意别人称呼他的笔名“禾木”,他就是我校外国语学院2009级商务英语1班的梁学明———一个追梦的90后写手。
青春作伴好写作
点击进入禾木的红网博客“木木的瞳孔世界”,耳边响起的是一段熟悉的旋律《The LevelPlain》,爱尔兰风笛的完美演奏就如同他的文字一样,给人一种独到的细腻和空灵感。禾木的写作生涯,据他自己介绍,从童年奶奶教会他写字起就已经开始了,因为在他看来,“‘写作’这个概念很广,使用文字把自己的思维写成句子,就可以被视为‘写作’”。
禾木很早就表现出对文字的狂热痴迷。读初二时,他创作了《树眉》和《飞鸟和鱼》两个童话故事,让一棵树爱上一个女孩,让一只飞鸟眷恋一条鱼,开始以杜撰不合常理的爱情为乐。因为虚构,因为青涩,所以纯粹是玩文字游戏。渐渐地写文章寄托心情成了他的爱好。初三,坐在教室后排,他写下《再见,微安》,时光、梦想的意义对于那时的他太深奥,他不愿意思考也不知该如何选择今后的路,青春期的叛逆情绪无处倾诉,他便在文字中对虚构的人物微安和盘托出。高一,盲女格子闯入他的梦境,他因此写下《我想握住你的手》,好让梦得以延续,好让花朵永远盛开,好让格子和母亲能于云朵之上相守相依。高二,分科后来到新的班级,他写了《痴人》,向新的同学吐露自己的心声。高中毕业时,他写下《行云流水在路上》,想用文字铭记生命中不愿遗失的过往。
除了表达心情,被他“为之文以志”的还有身边事物。面对至今未离开半步的故乡长沙,他写了《千面城》,倾尽对星城的爱与恨;对于暗恋多年的女生,他写了《喵喵》,那只名唤“欢”的猫样女子不在他怀里却在他心上;对于相伴成长的老师,他写下《路过心上的园丁》,还有《须臾不朽》写给父亲,《漂亮妈妈的业余职业病》写给母亲,《致您,老外公》写给素未谋面的老外公……兴致所至,有感而发,只为用笔纪念身边那些活色生香的生命。
一年前,禾木把青春阶段撰写的这些文章整理并投寄给出版社,于是有了这本《做作时光》的诞生。书中近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禾木中学生涯的真实内心写照,虽不乏想象,但却十分契合封面上书名旁边的那句话———90后青春日记。从第一篇章《你是个妙人,是个少年狂》开始到最后《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无不悉数刻画了他个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在他眼里,这本书就像相册一般,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记录,不是故弄玄虚的浮夸语言和想法,只是用文字保留的当年那份真情实意。
水到渠成忙出书
了解禾木交流写作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一步步成长的足迹。
小学,他在报纸上看同龄人作品,就坚信自己也有写作能力。进入初中,他开始把自己写的作品寄给报社,但坚持了几次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忘了在信封上写邮编,懵懂少年竟不知邮编为何物,还误以为是自己的写作水平不行呢。此后,他一如既往地将自己心爱的文字寄给所知道的刊物,参加了各种征文比赛,结果基本上都会接到回复。初三时,他的一篇关于农家乐的游记被《长沙晚报》采用了,稿费300元。第一次得到物质的肯定让他记忆深刻,兴奋了许久。
高中时期,他依然坚持自己钟爱的文学创作,并形成了自己的投稿方式———凑齐20篇文章一次投给20家不同的媒体,若被采纳3篇以上即算成功。若没有音讯,他便另外选择不同的媒体,从中他可以发现合适的媒体。就这样,禾木一路走来,不管是写作还是投稿,都日渐成熟。
上大学后,禾木对写作爱得更深沉,萌生了将文字集结出版的想法。钟情于用文字表达内心、喜欢用文字完成倾诉的他把出版《做作时光》作为一桩心愿,主动联系专业图书公司,签订合约,等待消息。他说,一年多的出书过程虽然漫长,但最后获得成功却又感觉倍受鼓舞。
对于《做作时光》,这部禾木的青春缩影日记顺利出版,网络上有不少人发表了留言。
当当网友larbre说:“读《做作时光》就像与一个隔壁班的同学,在放学的路上一起分享身边那些快乐的、悲伤的故事。”
卓越网友蓝茶先生则说:“如果有一天,我失忆了,我觉得,在《做作时光》里能找回青春的记忆。”
随心生活养性情
在《做作时光》发行之前,梁学明的同学和老师对于他准备出书竟然毫不知情。记者采访禾木身边的同学时,他们都认为他是一个低调谦虚的人,“他平常都不会跟我们谈论他发表文章的事情,但评奖、评优时,他拿出来的作品足以令人咋舌!”
生活中,长期的写作和投稿练就了禾木的文字功底。大学期间在《潇湘晨报》任学生记者,为他积累了不少的新闻采写经验;在少儿刊物《小溪流》做实习文编,让他乐在其中,增长了见识。由于负责的是“成长校园”版,投稿者也多是同样热爱写作的中学生,禾木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也找回那段为追求文章出彩而任意堆砌辞藻的青葱时光。不过现在,他对写作则已抱有一份更负责的态度,尽量删减华丽辞藻,增加些平实朴素。但不变的,是那份对青春的敬意,对生活的热爱,对写作持之以恒的热情。
“禾木”是他的笔名,这两个简单的字也有着深刻意义。因为他欣赏恬淡自然的生活境界。禾与木,两种相对简单的植物,放在一起便能给人一种温暖宁静的感觉,这正是契合他内心的。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活泼开朗的他,在内心深处却蕴藏着一个静谧的世界。他觉得生活就像宽广的深河,随时有惊涛骇浪,神秘得难以预测。“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是他给自己贴的标签。
生活闲暇、写作之余,和大多数人一样,禾木爱看书、看电影、听歌、唱歌。他说无论是电影、音乐还是文学,都是艺术的一种形式,都能为创作带来灵感。
禾木痴迷王菲,爱《人间》、爱《暧昧》……爱她唱的每一首歌。这个在同学眼中生活节俭的男孩,有一次竟为了看一场王菲的演唱会,花光了积攒许久的稿费。原来他一样追星,一样喜欢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
据同学介绍,他还有些八卦,爱看《康熙来了》。在记者求证过程中,他淡淡一笑:“这只是作为吃饭时的一种背景。”这就是他,一个富有活力、爱好广泛的90后大男孩。
虽然禾木把写作当成生命的一部分,表示会坚持一直写下去,但他也坦言,体验生活本身才最重要。用心感悟生活,用笔记录生活,人生盛宴才能少一些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