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新闻梦 一朝凯歌还 文法系4学子西进千里同被《成都晚报》录用
2011年2月27日,农历新年伊始,武汉,阴雨。
武昌火车站候车室,4个年轻人拿着笨重的行李走进站台。“成都,我来了;新闻梦,我来了”,领队谭力鹏一直看着窗外,春雨还带着寒气顺着窗户而下,5个小时以前,他还在和《鄂商》杂志的主编促膝长谈;一天以前,他还在联系采访;现在他带着各种家拾,奔赴天府之都——成都。半夜十分,整个铁路线都安静了下来,4个年轻人,一夜无眠,兴奋、茫然。
2010年12月,文法系主任吴天明,基于新闻组实施三学期制的需要,决定在成都为学生搭建实习和就业的平台,而这一次,吴天明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他把目标对准了《成都晚报》。谁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谁来充当先锋?先锋要怎么做?从最初的酝酿这个计划到最后得以成行,历时整整3个多月。学生也从当初投递简历的20位,递减到最后的4名07602班的学生——谭立鹏、董亮、索引、程梦瑶。“能留下一个,就是胜利。”送别他们时,文法系党总支书记沈瑞光对他们的辅导员如是说。
午夜12点的早餐
2011年2月28日,多雾的天府之都却旭日当空。
“那就是成都晚报了,气派。”透过宾馆的窗户就能看到成都晚报社,红星路二段——成都晚报、华西商报、天府早报、成都商报的所在地,名副其实的新闻中心。“到达成都的第二天清早,我一个人去了红星路二段,站在楼下,仰视几家媒体宏伟的建筑,我当时心里就认定,这一定是我要呆的地方。”谭立鹏暗下决心。
60平米的小公寓,一切自理,4个人开始了他们的追梦旅程。
做新人之前,先做菜鸟,接受一切批评和指点。“哎呀,你们留不下来的,这里消费水平高,工作强度大,没有实习生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你这稿子应该这么写,你看你这最基础的都不会嘛。”面对记者的指点,不管如何,他们都俯身站在旁边虚心地听着,个个头点得像鸡啄米。
“办公室里最勤奋的也就数他们了”,记者们都这样评价。最后离开办公室,最早到办公室的总是他们。“有采访,老师我去。”“爆炸现场,老师我去。”“拍卖会,我来采访。”“我再改,我再改。”……4个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得到了老师认可的同时,个中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能够懂。
3月12日,成乐高速30辆车连环追尾,伤亡惨重。早上8点,谭立鹏顾不上吃早饭,和老师前往事发现场,面对复杂和惨重的事故现场,除了要竭力保持沉稳心态外,还要忍受内心巨大的悲痛。现场混乱,无法及时赶回报社,就把前方信息用电话告诉报社同事,高效率的报道方式让谭立鹏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受益匪浅。当他疲惫不堪地回到报社时已是第二天凌晨,这才想起来自己还没有吃早饭。这样的经历,董亮和其他队友都有过,在报社工作和学习完已是临近转钟,所有的商户都早已大门紧锁,只得饿着肚子往租住地走。
董亮在报社的经济部实习,在他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个文件夹,里面全部是专业的金融词汇。“每天看报、采访遇到的专业词汇我都会记下来,回来后自己再到电脑上查阅。采访、写稿的同时还要学习大量的金融知识,做新闻就是要当个杂家,我们得不断地充电学习。”采访写稿之余,抱着“死磕到底”的精神,董亮和金融学“纠缠”在了一起。
“温江酒精厂发生大爆炸,你们谁愿意和我一起去。”看一眼墙上的挂钟,还有五分钟就下班了,办公室坐着的人无动于衷。“老师,我和你一起去。”这是索引,毫不犹豫地要求去现场。“当时我被强迫退回到警戒线以外,基本上不能寻找到任何线索,于是我先退到工人中间了解到当时情况,了解爆炸厂房的情况。我不进去怎么能知道爆炸原因,这才是稿子的重点”,索引盯上了离厂房不远的那个厕所,佯借如厕之名,说服消防,溜进厂房内部,获取第一手的线索,并从一个工人手里拿到了爆炸当时的照片,让同行记者惊叹不已。“你一个女孩子怕不怕?”,“怕,去之前我还在想找东西把自己的脚和头裹起来,以免中毒和灼伤,可是到了现场就什么都忘了。”
新闻梦,我们来了
“谭立鹏写稿快,质量高”“程梦瑶生来就是做记者的。”在报社老师的一致赞许下,4月26日,他们提前结束了原定3个月的实习期,相继与报社签订了就业协议。同时签订4名来自独立学院一个班的学生,这在成都晚报是罕见的。在陌生的城市里,在一群重点大学学生中,他们突围成功。四个人用努力和勤奋证明了自我和梦想的价值。
谭立鹏捧着就业协议,回忆起实习的这60天,声泪俱下。他一直在不间断地采访,一天假也没有休过,早出晚归,半夜时分常常会因过度焦虑和紧张而被惊醒,对自己“残酷”到极致。“来到成都,我们就像上了发条”,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声音——他要留在《成都晚报》。面对人才济济的《成都晚报》,留下来工作的几率实属很小,成行之前,更是有该报社记者好言相劝。“你们深思熟虑之后了再来,经济消耗太大,没有实习生能够坚持到最后。”面对当初的奉劝,他们婉言拒绝,并用60天创造了这样一个别人眼里的奇迹。
俯身签下就业协议,感觉像人生中一场庄严的仪式,4年新闻梦,一朝凯歌还。“答辩完记得早点回来。”离别前的午宴,要闻部主任起身亲自为谭立鹏夹菜,让他感动不已。走出报社,路过宣传栏内粘贴的2010年优秀记者的海报,这个气盛的男孩又在心里默许——明年这里张贴的会是我的照片。
4月26日,从成都开回武汉的火车缓缓驶入武昌火车站,一束阳光照进车窗。“武汉,我们回来了,我们成功了!”,地下通道的一声呐喊,是喜悦的癫狂,是60天艰苦磨练的宣泄,是对梦想的执着。新闻梦,他们实现了。
“最感谢的是吴主任和系里给我们创造的机会”4月27日,四人一行回到学校,就急着去系里报喜。“留下的不是一个,是全部。是胜利但不是奇迹。他们的成功进一步证明,我们的学生走出去,是充分具有竞争优势的,职场的话语权最终给了有实力的人。以后系里会给学生不断创造更多机会”文法系党总支书记沈瑞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