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迷惘
2009年,一部叫《父亲》的独立纪录片,在第二届香港华语纪录片节上,获得了最佳短片大奖:2002年,49岁的陕西农民韩培印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背负一身外债,只身到西安打工,而这一切,只是为了把儿子韩胜利送进西安石油学院读书。支撑老韩这么做的,是一个无数中国农民都有或曾经有过的信念,儿子大学毕业之后就会“出人头地”,从此开始一段与父辈截然不同的精彩人生。
两年后的今天,这个故事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热点,只不过,在现实中延续的故事却多了一份悲情色彩。学通信工程的韩胜利大学毕业已经好几年,韩培印却发现,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自己,至今,韩胜利的工资还不足以还掉为上大学而欠下的债!面对残酷的现实,这个曾经坚强乐观的农民迷茫了。
韩培印的迷茫,恐怕也是当下不少家长和学生的迷茫。大学毕业了,为什么工资和社会地位还这么低,甚至沦为城市最底层的“蚁族”?按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思维,“学而优则仕”,教育上的投资,是最稳定,最有效的投资,应该能得到立竿见影的回报。这也是很多底层人士跋涉书海、追求梦想的无穷动力。可在号称知识经济的当今社会,为什么会出现韩培印父子这种悲情故事呢?
显然,这与当下“逆淘汰”等扭曲的社会现象有关。无需讳言,近几年,中国社会阶层的固化趋势在加剧,“富二代”“官二代”“拼爹”等网络热词的诞生与走红,就证明了这点。作为“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农N代”,韩胜利在进入社会的第一轮“拼爹游戏”中败北,也就不足为奇。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精英时代也已经过去,进大学深造,不再是身份、地位和命运的转折点,时过境迁,如果我们还把高等教育当做敲门砖,怀着浓厚的“产出期待”,在很多情况下,就会象韩培印一样,产生“梦想落空”的迷茫。
那么,面对种种无奈的现实,无数的韩培印与韩胜利们,是不是只能迷茫与放弃呢?“不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只需要小小的回顾一下历史,我们不难拔开眼前的迷雾,找到答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内也一度出现过“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当时,打开国门不久的中国,由计划向市场经济转轨,而最先富起来的一批受益者,往往文化不高,所以才有了“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样的顺口溜。然而,接下来的事实证明,当市场经济开始规范化之后,这些反常现象都得到了纠正,知识改变命运的无数鲜活例证在神州大地处处上演。同样,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二次转型的过程中,功利,不公,以及由此带来的浮躁与焦虑,成为时代的印迹。韩培印父子的遭遇,正是这种时代印迹的一部分。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我们的认知而言,应该树立一种“涵养型读书观”,也就是把读书作为一种提升能力、开阔视野、涵养身心的过程。接受高等教育,能得到立竿见影的高收入当然好,就是暂时得不到,大学给我们提供的道德熏染、知识积淀,仍是宝贵的人生财富。联合国世界人文发展报告中谈到,“‘收入贫困’与‘人的贫困’不是一回事。”“收入贫困”只是经济上的损失,而“人的贫困”却影响长远。读书深造,要解决的,就是“人的贫困”问题,事实证明,如果人的教育水平不高,就算得到机会垂青,也可能因为认识水平低、观念落伍,难以实现终极脱贫。
浮躁社会,一份耐心与坚守,是最宝贵的财富。过往告诉我们,知识永远是人类迈向进步的阶梯,如果你也和韩胜利有着同样的困惑,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扪心自问,你读书是否真的是在为将来储备知识,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你能让这些知识亮剑而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