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败岂能以4000万来衡量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2011年4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
在这条发于4月4日16时34分的微博中,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对研究生提出要求:40岁时达到4000万身家,否则“不要来见我”。在微博中高喊“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之时,他已经为自己在网民中赢得了一个新的响亮称号:董钱钱。不过,网民们都很想问一个问题:财富意识十足的董教授,这个时候是否已经身家4000万了呢?如果没有,他是否觉得耻辱和失败;如果有,那么他的财富又从何而来?是否都能“合理合法”呢?40岁4000万身家,这个目标不仅让董藩教授的学生直呼鸭梨大,也着实让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吓了一跳,更是让那些高校中一生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却仍是一贫如洗的董教授的同行们情何以堪?
在董教授的眼中,很多人的人生无疑都是“耻辱和失败”的,因为他们在40岁的时候还远远没有挣到4000万,其中就包括很多他的同行。以董教授的标准,他们真该挖个地缝钻进去才好,以免丢人现眼。至于董教授的学生们,遇到这样一个嫌贫爱富的老师,心里大概也五味杂陈。当然,董老师可以因为他们没钱而瞧不起他们,他们同样可以因为董老师太爱钱而瞧不起他。
“4000万”之所以触动公众神经,在我看来更多的原因是董藩的“教授”、“教师”身份。尽管董教授之后在微博上做出回应“要求学生40岁时赚4000万系励志说法”,但说出的话就像泼出的水,你再解释,某些东西已经变了味。大学毕业工作的年龄大概在24岁左右,到40岁也就16年的时间,短短的16年内就能汇聚如此财富,莫非每个人都是印钞机。
追求财富本没有什么错,但是能用钱来衡量一个学生么?“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相信这句话伤了不少学子的心,尤其在无数研究生愁于就业,无数毕业生苦于生计的今天,也难怪网民对董教授指责成片。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教育成功与否,应该看他的贫穷是体现在金钱上,还是体现在理想上。
或多或少,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财富梦,这对于一个民族不是坏事,可是,一旦将金钱过度拔高,以至将之作为评价成功的最大标准甚至唯一标准,那绝对又是一个民族的灾难。一个健康的社会,所需要的绝不仅仅只是商人和企业家,就像温家宝总理说的,“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倘若高学历者都掉在钱眼里,以“40岁时至少赚到4000万”作为目标,“董钱钱”哲学大行其道,那才真是我们民族最大的悲哀和最大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