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求职故事
六年之前,我带着一双稚嫩的翅膀走出校园,开始寻找工作;六年之后,虽然工作稳定,我依然在求问工作的意义和理想。回顾六年来的经历,拔节生长的不只是年龄,还有青春的智慧和身量,而自己也对“求职”有了或多或少的理解。但是,我反复问自己:我成功了吗?我不能给出答案,但我知道,前方依然有希望在闪光。
2006年7月,我从生命科学学院顺利毕业后,便带着厚厚的简历开始了求职之路。我知道,我的简历不绚丽也不完美,但我很珍视她,因为我的简历里包含了我在《山东理工大学报》上发表的各种文章。事实证明,在校报的锻炼,让我对文字有了一种敏感和敬畏,我从中找到了一种难得的自信。文字水平的提升,更为我在漫漫求职路上,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希望之窗。大学时代里,能够结识校报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我想这应该是很多学生记者的心声,毕竟校报让我们拥有了一份独有而宝贵的才能。咱们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也许不是长相而是独特的才能,他们最喜欢那些招来就能干活的人才。所以,如果你在校报、网站或校园电视台工作,那就好好地钻研文字锻炼技术;如果你在学生会或社团组织工作,那就好好地锻炼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果你没有参加学校的任何组织,我觉得在学好专业知识之外,毕业之前,你也应该突击掌握一种才能,毕竟,这是一块敲门砖。
毕业之后,我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先后在政府办公室、《鲁中晨报》有过简短的工作经历,也曾参加过张店和临淄的教师招聘考试。但是,大致的情况是屡屡失败遭遇不如意,求职的希望到底隐藏在前方哪个路口,有段时间我也曾经失去了信心。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淄博电视台的一次公开招聘考试,虽然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和长相一般,但正是由于文字水平的稍微突出,我最终留在了淄博电视台,做一名电视新闻记者。到现在为止,我已在这里工作了五年多的时间,现在来说,我觉得自己能留在电视台工作,不能不说是一次幸运的机遇和正确的抉择。毕竟,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有一种挑战性,再者,在校报锻炼了四年时间,能做一名新闻记者,也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理想。但是,如果时光回到当初,那种去与留、公务员与记者、报社与电视台之间的艰难选择,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纠结或者痛苦?其实我觉得,找工作就像谈一次恋爱,而找工作时的碰壁,对于青春年少的我们来说,更能使我们看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所以,没必要沮丧,没必要埋怨,更没必要灰心,我们要做的是,接触更多的求职机会,寻找更多的用人单位,创造更多的展示平台,然后再做出勇敢的决定。纵然屡屡碰壁,即使困难重重,但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呢?
每年这个时候,很多新闻专业的大学生都会来电视台实习,看到他们,总有一种亲切感,也总会想起自己当初找工作时的情景。其中,新伟和洪娜是我曾经带过的两名实习生,在电视新闻的采编和文稿方面,我或许能做他们的前辈,但是,在从容自如地适应环境方面,他们的确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电视新闻的采编和报社新闻的采编不同,报社新闻更看重文字水平,但电视新闻除了文稿之外,后期编辑水平也是一门学问。让我佩服的是,新伟和洪娜虽然是以实习生的身份来到电视台,但不到半个月,他们就熟悉了电视台的后期编辑系统。其实,尽快适应环境,不只单纯地表现在本职工作这一方面,和他们出去采访,那种待人接物以及谈话的方式,丝毫不会让采访对象感觉到实习生的水平。后来,新伟成了滨州的公务员,洪娜考上了选调生,他们都没在新闻系统工作,我觉得,这与他们那种恰到好处地适应环境有很大关系,也祝福他们都有一个更美好的前程和未来。此时此刻,也想起了自己刚进电视台时的情景,摄像机不会用,拍出的画面达不到播出标准,后期的编辑系统不会灵活操作,这么基本的简单问题,也不好意思请教老记者。于是笨人笨办法,把女朋友当成采访对象,一遍又一遍地拍摄,一遍又一遍地剪辑,一遍又一遍地特技处理,终于从头至尾掌握了电视新闻的采编基本功。随着自己采编的新闻一条条播出,我也逐渐地胜任了这份工作。伟人曾经说过一句话,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既然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尽快适应呢?
2011年10月,由于外出采访,我去了一次南京。当我独自步行从南京长江大桥上走过时,滚滚的长江水让我感叹不已,江上的点点帆船显得格外渺小。有时候想一想,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只帆船,而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挑战自己。虽然现在工作基本稳定,收入也算比较满意,但不能不承认,自己依然在“求职”。当然,这种“求职”不能单纯地理解成找一份工作,而是在求问事业的前途或意义。至少是希望工作方式能有所突破,当养家糊口不再是工作的唯一需要时,自己至少能换一种崭新的眼光来看待事业。从这个角度说,求职的路上有你有我,求职的路上,我们也不孤单。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做最好的自己,相信前方不远处,就有希望在闪光。
(作者系我校2006届毕业生,现在为淄博电视台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