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艺术生里的“拼命三郎”





  赵一琳是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级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名学生,入校两年多来,她不断地挑战自己,连续四次获奖学金,两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作为校报记者团团长,她撰写了10余万字的稿件发表在百余家媒体;她和团队共同申报的2011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项目入围全国13强,调研成果广受好评;她和100名志愿者义务支教两年,帮扶留守儿童。“学无止境,超越自我”这正是赵一琳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注解。勇于创新,研究型学习硕果累累赵一琳是2011《南风窗》“调研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发展状况调研》项目的骨干。2010年6月15日,她和另外5名队员申报的 《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入选2011《南风窗》“调研中国”全国13强,这是江西省高校第二次入围 “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
  从2009年开始,赵一琳就开始关注 “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活动。2010年4月,她和团队申报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低碳”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调研》项目,在496个项目的竞争中,遗憾止步全国20强,未能进入前13名。2011年,她和团队其他 5名同学认真总结经验,调整调研方向,精心撰写申报材料,把调研课题确定为《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在2011年近 500支团队的角逐中冲出重围,并获得6000元调研奖学金。
  2011年7月,赵一琳和其他5名队员一道,为了完成项目任务,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进行艰苦的调查研究。分别采访了10余名陶瓷艺术大师,实地考察景德镇雕塑瓷厂、景德镇新厂陶艺街、三宝国际陶艺村、景德镇法兰瓷有限公司、景德镇哈哈尼有限公司、景德镇创意酒瓶有限公司等地,获取调研第一手资料。作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赵一琳在每次采访前都要预约好陶瓷艺术大师或公司负责人,提前一天拟定出采访提纲,每晚小组讨论会后把大家的想法整理成文字稿件,并最终确定采访提纲。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努力,赵一琳和她的队友最终完成了2万字的《创意陶瓷soho新经济体系的构建及产业化初探》调研报告。报告分析了景德镇发展陶瓷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国内外现状和景德镇的实际情况,确定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方向,重点阐述了创意陶瓷新经济体系的构建及产业化。调研报告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景德镇陶陶瓷学院文化创意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
  这只是赵一琳在大学两年多时间学习的一个缩影。自2009年9月赵一琳以高出分数线9分(满分200分)的优异成绩考进全国惟一的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扎实的基本功让她的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大二上学期,赵一琳就开始在老师的设计工作室里工作,接收设计公司的订单,具备熟练的软件应用能力,大三上学期她就在校外的软件班代课。
  作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辩论队的骨干,赵一琳两次带领设计艺术学院辩论队同学参加学校的 “五四青年辩论赛”,并分获亚军和季军。课余时间,赵一琳广泛涉猎辩论方面的专业书籍,丰富知识积累,在景德镇陶瓷学院首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辩论赛中,她带领的团队凭借雄辩的口才、清晰的逻辑获得冠军。而今,赵一琳正在准备的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参赛作品,她和团队成员主持设计的 “景瓷智能陶瓷插座”已经进入专利复审阶段。笔耕不辍,她在多家媒体发表10万余字赵一琳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第22届校报记者团团长,记者团历史上第二位女团长。当光环与荣耀逐渐退去,摆在她面前的,是肩上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写作本是一种痛苦的事情,有时候苦思冥想却迟迟下不了笔,有时候为了提升新闻时效性需要熬夜赶稿件,有时候会碰到采访对象不配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有时候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写的稿件却不能达到要求,赵一琳的心头涌现有难言的苦涩,但是她始终铭记作为一名学生记者身上的责任与使命,坚持不懈的努力着。虽然赵一琳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平时专业课程任务繁重,工作繁忙,但她要求自己每天阅读 2至 3篇文章,浏览网站上的时事新闻,时刻保持着记者的“战斗”状态,她穿梭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发现新闻线索,通过挑灯夜战撰写出一篇篇高质量的稿件,俨然是同学心目中的“拼命三郎”。
  在采写一篇反映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型事例文稿时,赵一琳为了写好稿件多方打听找到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的 “优秀创业标兵”杜永强,到他的寝室、工作室和专业课教室实地考察,联系他的老师、同学和一起创业的合作伙伴,并打电话到他的内蒙古老家,采访他的父母,了解到最全面的信息。最终,这篇近4000字的《小瓷片承载大梦想》经过了四次采访、七次修改才最终在《陶瓷学院报》上发表,并最终获得2010江西省高校校报好新闻通讯类三等奖。作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校报记者团团长,赵一琳在校报编辑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组织对学生记者进行新闻、摄影能力培训,组织记者在每周的例会上的美文赏析,设置记者团学习兴趣小组,并根据学生记者的表现每月评选出“月优秀记者”,在记者团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2011年年末,赵一琳撰写的 15000字的《2011,我和我的自白》一文,对自己2011年的工作进行总结放在自己的博客上,该文阅读量近1000次。
  为了提升校报栏目的可读性,增强校报的覆盖率和影响力,赵一琳积极组织学生记者到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调研、交流、学习。通过举办外出采风、毕业生记者欢送会、茶话会,高校校报展、手抄国学经典等特色活动,拓展了学生记者视野,提高了记者团凝聚力和写作水平,景德镇陶瓷学院校报记者团连续两届荣获 “江西省十佳校园媒体”、江西省首届大学生“我师访谈”活动最佳组织奖、“百度校园媒体合作伙伴”等称号,其中凝结着她的辛勤汗水。
  由于赵一琳的优异表现,2010年,她被中国青年报、湖南卫视邀请参加 “五四成人礼”晚会的节目录制;2011年,被中国青年报(江西)记者站、中国(江西)高校传媒联盟选拨为中国红歌会注册大学生记者,并在红歌会期间进行现场报道,她采写的稿件被凤凰网、中新网、江西文明网网站采用;2011年11月,赵一琳入选中国高校校媒联盟和百度公司联合主办的百度校媒主编培训营,赴北京参加新媒体的应用培训,江西省同期参加培训的总共才6名校媒记者。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她在《中国教育报》、千龙网、新华网重庆频道、中新社、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新闻中心网、《陶瓷学院报》、景德镇陶瓷学院校园网等百余家媒体上发表10万余字。甘于奉献,为留守儿童撒播艺术之花!!!!!!!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中心小学的45个孩子是赵一琳和她带领的100名志愿者两年多来一直帮扶的对象。在湘湖中心小学读书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学校的教学条件非常简陋,教室里的桌椅高低不一,除了黑板和粉笔,几乎没有其他的教学用具。2009年10月,得知这里的情况后,赵一琳全数捐出了自己奖、助学金,并组织了30多名同学靠搜集、变卖废弃矿泉水瓶换钱,帮助孩子们买学习用品,资助了10名孩子1年的生活费。为了帮助孩子们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2009年12月,赵一琳在学校发起“携手明天,共享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倡议活动,不仅在全校范围内的征集矿泉水瓶、废旧杂志书刊卖钱,还发动同学们为孩子们捐献了书籍。2010年2月底,在湘湖中心小学汪海清校长和景德镇陶瓷学院学工处老师的支持下,赵一琳主持策划了“大手牵小手”爱心支教活动在学校里招募志愿者,同学们积极踊跃报名。通过报名、面试、试讲等环节,赵一琳从报名参加支教的352名同学中挑选出100名志愿者,每周四下午为湘湖中心小学五年级甲班的孩子们教授美术、英语课程。由于志愿者队伍较大,同学们的课余时间很不确定,为了更好的管理和规划支教活动,她和其他负责的同学共同拟定了《湘湖中心小学志愿者管理条例》、《湘湖中心小学爱心支教教学计划》等方案,保证支教活动的正常进行。两年零三个月,赵一琳和其他志愿者风雨无阻的为义务支教奔波劳碌,支教活动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就连双休日,志愿者们都还被学生家长邀请到家里辅导功课。
  “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潜能尚未挖掘,我只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生活的挑战。”赵一琳这样坦言自己的生活态度。她的事迹鼓舞和激励着陶瓷学院的青年学子。用尽全力去奋斗,赵一琳作为艺术生里的“拼命三郎”,一直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前行。(此文为我校推荐参加“2011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事迹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