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是龙年。一百年前的1912年,自称为龙且被描绘成龙的真龙天子———皇帝退出了历史舞台,2130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中华民国宣告诞生。
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奇妙的三段:1912-1949,军事阶段;1949-1978,政治阶段;1978-2011,经济阶段。未来的2011-21世纪中叶,还将会进入文化阶段。
一、1912-1949:军事阶段1912年,中国在抛弃了皇帝的同时,也失去了大一统的局面。从此,军阀混战、割据称雄,国共对垒、连绵起伏,日寇侵华、气焰嚣张,直到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是军事。
当然,民国初年的1912-1916年间,是北洋军阀的最高领导人———袁世凯统治时期,这一时段尚维持着表面的统一。然而,就如同黄兴不安心于川汉铁路督办一样,孙中山也不安心于全国铁路督办一职,革命派与袁世凯同床异梦,平静的湖面之下,暗流湍湍。终于,到了1913年3月20日,也就是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刚刚一年之际,他挥舞着屠刀,杀了宋教仁,并高喊:孙中山、黄兴除了捣乱没有别的本事,北洋军倾巢出动,兵锋直指南方的革命党。孙中山也不甘示弱:非去袁不可!二次革命战火纷纷,九江、安庆、南京……硝烟弥漫。法律解决这样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和平方式,显得是那么的不合时宜。
二次革命之后,间隔仅仅一年,护国战争就爆发了。穿着龙袍做了83天洪宪皇帝的袁世凯于3月22日宣布退位,6月6日呜呼哀哉!
袁世凯虽然去了,然而得势的不是孙中山,而是北洋系,如皖系段祺瑞,直系冯国璋、曹锟,奉系张作霖,袁世凯的把兄弟徐世昌也当了四年的总统。孙中山不甘心,发起护法战争,并依托两广根据地建立国民革命军,东征、西征,目标是北伐。与此同时,北洋各系以及多如牛毛的地方军阀连年混战,大的战争就有三次: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1925年,孙中山去世,他的未竟之业北伐战争于次年展开。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取得了全国的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战争是国民党、共产党合作共同进行的,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终结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两党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殊死搏斗,期间发生了五次围剿和反围剿,以及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岀政权”,以军事起家的蒋介石也洞悉军队的分量。一直到抗战的爆发,两党才受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客观形势的制约,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将枪口共同对准了日本侵略者,并持续了八年之久。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八年抗战结束。国民党为了获取对全国的独裁统治,冒天下之大不韪,于1946年悍然发动内战,这就是现代战争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三年解放战争。1949年,国民党兵败困守孤岛台湾。
1912-1949年,可谓战争连绵,军事是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二、1949-1978:政治阶段1949年,红色中国诞生,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毛泽东时代到来了。包括后毛泽东时代的1976年10月(毛泽东逝世)至197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1949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是政治。
新中国成立之初,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意识形态为标准,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选择站在哪一边并没用多少回旋的空间,一边倒地融入社会主义阵营成了当时的不二抉择。直到六十年代初中苏论战,党际的友好变成了公开的论争,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贸易急剧下降,军事摩擦不断,1969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中苏关系的恶化为中美关系解冻提供了契机。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关系也渐次升温。
国际关系方面政治是主导,国内亦是如此。1957年11月,毛泽东提出要用15年左右时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大炼钢铁是工业大跃进,农业方面是大办人民公社。那个年代里,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之类的口号铺天盖地,经济发展受制于政治热情,那是个政治主导经济的年代,抓革命、促生产,阶级斗争为纲,一切都是政治挂帅。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一直持续到毛泽东逝世,长达十年之久,这是毛泽东一生当中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加以四人帮的野心膨胀,这一时期经济、文化饱受摧残,一片凋零。
后毛泽东时代的1976年到1978年,华国锋担任了国家最高领导人,两个凡是显现出政治思维的延续。
1949-1976年,政治决定一切,政治是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三、1978-2011:经济阶段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华国锋主持。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华国锋主席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这次全会前,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骨干,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政治方面的重大决策,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等,提出了建议。中央领导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之后中国进入邓小平时代。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概况了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极大地促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645亿元人民币,2011年达到471564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90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5540美元,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收入国家;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3.181万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数年内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1978年我国80%的人口是农民,而今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
基于经济的强力支撑,中国有了歼20,有了航空母舰,国人也可以像西方一样太空行走。
与金砖国家之首、新兴经济体———中国形成截然反差的是,日本笼罩在复苏疲软的阴影里不能自拔,欧债危机、美债危机使曾经烜赫一时的富国举步维艰。中国成了世界经济的引擎,全世界都投以期盼的目光。
1978-2011年,经济决定一切,经济是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四、2011-21世纪中叶:文化阶段我们在看到近三十多年的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一个问题的存在。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准、人格水准均出现了大的滑坡,自私、粗俗、猥琐、麻木、空虚等各种畸形的心理状态凸显出了严重的“精神危机”。更为严重的是,低俗乃至低级的市场文化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黄赌毒”肆虐,屡禁不止,大行其道;而代表主旋律的国办主体文化却日益萎缩,许多文化设施名存实亡。
收入多了就一定幸福么?吃的好了就一定健康么?没有道德底线,连鸡蛋都可以人工合成,老人摔倒在路上无人救助也不敢救助,口水油成了行业公开秘密,电信诈骗充斥着每天的生活……人们在问,这究竟是怎么了?
如果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得益于一个中心的话,那么这期间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由于我们仅仅是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还应该有另一个中心———文化发展。
一条腿走路注定难以远行,一个跛脚的经济巨人也难以实现龙腾世界。我们需要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文化软实力,才是硬道理。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会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伴随着中央指示精神,全国各地抢抓机遇,努力建设文化强省,掀起文化发展热潮。优化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要求,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繁荣精品创作,打造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交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时代精神,人们提出了许多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思路。
十七届六中全会,注定将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成为永载史册的光辉界标。三十年后,当21世纪中叶的人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她那一抹启明星般的亮色,将被人们津津乐道。
未来三十年,将成为文化阶段,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