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许多人看来,研究生是“高学历,高水平,好工作”的代名词。在倡导“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掌握了更多知识的研究生得到了很高的社会认可,他们似乎理所应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更牢固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他们都显得更“专业”。除了专业知识之外,研究生对自己的专业背景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课堂上的学习让他们对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自我的学习中也让他们对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独特认识,而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也会有意地去往大脑中储存许多关于自己专业的相关信息,并且会留出充足的时间整理收到的信息并且形成自己的思考。因而,他们对专业的发展状况,就业方向都比较清楚,对自己的专业也有着更广阔的视角。
本科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还没有摆脱老师普及灌输的模式,但对于研究生而言,他们会更加注重靠自己的探究思考,最终得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由于学习方法的不同,研究生在探究能力方面比本科生要强很多,加之在多数用人单位眼中,他们比较看中的是员工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这就使得研究生在就业时获得了很大的优势。
然而,我们的研究生,可以做得更好。
从小学算起,到硕士毕业,研究生在学校呆的时间有近二十年。“象牙塔”中的生活毕竟与社会有所不同,研究生毕业进入社会以后,就会常常发现自己在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无可奈何”。没有过多与社会接触的经验,没有太多较波折的人生阅历,在老师们看来,他们对未来的规划难免有些理想化。在这一点上,他们似乎还是与本科生一样,多少带着一点“孩子气”。
年轻人有理想、有追求是一件好事,还能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所热爱的,还可以充满激情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是幸运的。但是,当许多人真正地面对社会,发现要实现理想并不是那么容易时,他们便会忍受不了现实给的当头一棒:追求的太多,社会能给的太少,于是从此便失去了追求的耐心和勇气。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踌躇满志,一个是万念俱灰。”研究生很容易就落入这样的“悲剧”之中。
然而,更多的研究生甚至很盲目,不确定自己要做什么。社会上流行几句话“毕业即失业”“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有很多学生当初选择考研,都只不过是为了推迟面对社会的缓兵之计。所以,他们在读研究生时,并没有很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做一份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会是研究生以后发展的一个阻碍。
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出路基本与本科生一样:继续深造,就业,自主创业。与本科生相比,选择继续深造的研究生比例少了很多,更多的人选择了就业。其中,从事科研领域的研究生与其他领域相比所占比例还是很大的。
但研究生在面对就业时也常常会处于一种尴尬之地。学历高了,研究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划分就更细致,研究领域的划分也更明确,因而研究生的就业面并不宽。在面对选择职业的问题时,许多研究生认为做那些 “本科生都能做”的工作未免太屈才了,自己做那个不合适,而合适的专业对口的工作又对实践、工作经验要求很高。于是不少研究生就将自己置于一个 “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由于缺少工作经验,研究生就业以后,往往要从底层做起。所以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研究生就业之后,发现自己的顶头上司正是三年前与自己一同本科毕业而选择就业的同学。但这种情况在企事业单位多一些,而在科研单位就比较少见。
对于研究生就业方面的问题,学校提供了很多渠道来解决。除了每年的招聘会以外,学校还经常举办研究生就业论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学校也会与企业合作,举办一些针对研究生的就业讲座。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得到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