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做合格的消费者
编者按每年3月15日都会提及消费者权益,同时也会提到消费意识。事实上,消费意识薄弱不仅仅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在拥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群体中也较为突出。我们每每在强调增强维权意识,安全意识。但反观自身,在买卖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安全消费、绿色消费吗?当权益受损时能做到有力的自我保护吗?使用买回的商品时能做到消费而不浪费吗?正值3·15,师大在线剖析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呼吁大学生做一个合格的消费者。
不能用有力手段保障消费安全伴随着厚厚的书堆成长,没有经历商场的潜规则、暗规则,衣食无忧只为学习的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不断繁荣的现状下,即使身处 “象牙塔”,也不能避免与把赚钱放在首位的商人们接触。有时不经意的举动或许就暴露了大学生存在的或大或小的问题。
为此,师大在线面向全校发放 《消费者意识调查问卷》,得到100余人的反馈。从问卷可以看到,仅有近13.3%的同学相信自己的维权意识很强。从资源节约角度看,有一半同学每天都能看到剩饭剩菜的浪费现象,仅仅2.8%受访者表示 “未遇到浪费现象”。在消费计划性方面,分别有30.7%同学处于无计划,有钱便花以及有计划但并未执行的状态。问卷显示,不少同学会买 “地摊货”。涉及维权,一半以上受访者在价格等方面吃亏以后选择 “自认倒霉”,而不采取行动的原因约有四成是因为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日常的资源浪费已成普遍现象,也缺少有力的手段来保护自我在消费过程中的安全。对此,我校政法学院法律系教授丁文解释道,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手段包括向工商部门投诉,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保留证据,在华师周围有武汉工商局洪山分局、街道办事处等地方均有维权受理组,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向工商部门投诉适用于小店购买产生的小纠纷。另外还可以通过法律诉讼途径,通过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护自身权益。
缺乏正确消费观和权益意识做一名合格的消费者,正确消费和权益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也是衡量自己是否是合格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但在生活中,情绪化消费、过度消费、没有维权意识等现象仍旧大范围的存在。
“刚来华师,看到文化街的衣服很喜欢,就一下花了将近一千。”文学院11级龚琪回忆自己去年秋天时的 “战绩”时说道。与此相类似,受 “一时情绪”引导而进行消费的事例还有许多,这对于女生众多的华师来说,似乎成为了普遍现象。文学院10级的汪丹表示,自己在情绪很差的时候会买许多的衣服,又或者在逛街时看到好看的时装,不管需不需要就买下来,因此有时会为买衣服花去一两千元。
“有时候如果不买的话,自己心里会惦念很久,还不如下定决心当即买下来。”新闻系米姿涵曾经在校外拉外联的时候看中一双鞋,到现在心里还是很惦念着。而除了受情绪因素影响外,商家们一些打折促销手段也会使许多人“头脑发热”。
除了在购买衣物上会时常被情绪引导而造成情绪化消费外,过度消费也成为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消费问题,而这一点在饮食上体现的颇为明显。学校食堂是学生进餐的主要地点,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收潲水的车每天来两三遍,像学子餐厅一楼和二楼加起来,每天就有差不多十大桶呢。”站在收碗车后整理碗筷的严副领班介绍道。
“有些食物学生买了吃不完,剩的也不多,但一些剩下来的食物量太大了,学生买饭有的时候也没考虑到自己是否需要这么多饭菜。”对此,食堂经理也表示无奈,过度消费不仅体现在购买其他物品上,就连平时所吃的饭菜也会“被过度消费”。
当消费后发现所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有异,是否能够找商家讨要说法,也是合格消费者的衡量标准之一,但在我们身边,维权意识的缺失、人们习惯当 “鸵鸟”的现象屡屡出现。
经济学院研究生小周 (化名)介绍道,自己的新款手机买了几个月就坏了,他找到苏宁的售后服务,但拖了半年多才修好。在刚开始时,小周尚能够向商家 “讨回公道”,维护自己的权益,但由于时间的无限延长,小周最终选择了放弃。 “她们先口头上答应我,但周期变成遥遥无期,最后我已经失去投诉激情了。”由于没有坚持进行维权,小周的手机在修理拖延半年后,新款变旧款。
大学生维权意识亟待增强“从抵御消费欺诈的角度看,大学生在消费与维权上的确是弱势群体。”政法学院副教授肖登辉指出,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维权意识亟待增强。
肖登辉分析说,没有维权经验、相关法律常识储备不足、权利观念不强都是大学生维权意识差的原因。
社会学院副教授代立勇则认为,大学生消费维权意识差还与国家消费环境有关。他说,中国的消费环境相比较于其他国家安全度较低。消费者都是处于弱势地位,随着当前销售的连锁化、大型化,则进一步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
“大学生在维权消费方面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代立勇解释说,大学生处于一个群体生活,人数相对较多,可以互相协助,就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效应,相反就不会称谓弱势。同时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化程度更高,能够更好的利用电子商务领域,进而维护自己的权益。
身为法学会指导老师的肖登辉坦言,消费维权相关知识十分重要,而大学生在此经验不足, “增强大学生消费维权的知识迫在眉睫。”他表示,自己将指导法学会多开展类似的普法讲座和活动。
而就大学生作为消费者频频发生的食堂浪费、女生买衣服情绪化等消费现象,代立勇表示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和大学生的财务观念、家庭情况相关。 “大学生也分不清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代立勇表示,当下大学生的消费意识还不够成熟。
对此,肖登辉表示,食堂浪费等不理智的消费行为都只能属于道德的范畴。 “这并非法律问题,不能强制要求大家,只能靠自觉,毕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