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写给母校集美大学的一封信


  我是集美大学一名普普通通的毕业生,毕业业已四年。在校期间的种种美好回忆至今仍存于我心中,而我对母校的怀念与感激之情也愈加强烈。同时,我也对母校的教育有了更多的感悟与体会,感觉那时似乎也留下了些许遗憾。怀抱着希望母校发展得越来越好的美好愿望,我想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邀请家长来校。一般情况下,家长们只在新生入学或放假时来接送孩子,或有时来校看望孩子。而学校通常在学生出现重大问题时,才联系家长来校。或许邀请家长来校会耗费人力财力,也会有安全等方面的顾虑,但组织家长们来学校对学生们和家长们来说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大学教育同样需要与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让家长们参观孩子读书的大学,能够让家长们更加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而对于学生们也是一种鼓励,让他们多一个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更懂得勤奋读书。
  二是每学期都设置体育课。参加工作后,我才深刻体会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集美大学设有体育学院,各种体育设施非常完备,开设的体育课程也非常多。然而普通学生只在大一、大二的课程中有体育课,从大三起就停止了。强身健体、锻炼体魄是每个人每天都必须得做的事,设置体育课可以让学生们或多或少地多参与一些体育锻炼。校主陈嘉庚先生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教育事业,集大学生也应当有这种爱国报国的胸怀,只有锻炼好身体,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和人民。
  另外,许多学生大一大二修体育课时,完全是奔着学分去的,哪个课程学分好拿就修哪个,当时我就是这么做的,现在想来倍觉不妥。如果在四年的大学课程中每学期都安排体育课,或许会改变学生学分至上的观念,真正体会到体育锻炼的好处。
  三是让老师与学生更加亲近。问到许多毕业生是否还与大学的老师有联系时,许多毕业生都会回答只与辅导员才有联系,而与专业课老师还保持联系的则少之又少。我想,在校生们或许也会有同感。中小学时期,我们跟老师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使毕业了也会和科任老师保持联系。而到大学则不同了,大学老师与学生们上完课就各自离开,交流机会甚少。私以为,评价一个老师,不应只看“科研学术水平”,也应当看“教与授”的水平,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这样,或许老师才会真正主动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四是开通集美大学专线公交车。公交车是学生最常用的出行工具。然而在集大的四年里,我始终没有看到以集美大学为起点站或终点站的专线公交车。值得关注的是,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漳州师院、厦门理工学院等省内高校及省外的许多高校都有以学校为起止站的公交车,就连2006年进驻厦门的华侨大学,现在也有公交车站点。显然很多高校早就看到了开通以学校为起止点的专线公交车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以大学为起止站的专线公交车,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也让我们的大学与当地更加融合。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母校在每年寒假时组织班车送部分贫困学生(或特困生)回家过年,让学子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五是每年开展全校性的纪念陈嘉庚先生的活动。陈嘉庚先生留给集大的,除了“诚毅”校训和嘉庚风格的古老建筑外,还有深厚的 “嘉庚精神”。学校一直都有组织纪念陈嘉庚先生的活动,但因条件限制,很多同学并没有参与其中。我记得在集大就读时,除了新生入学时参观鳌园和嘉庚故居的传统活动,以后就没有机会参加过其他此类活动。因此我建议母校在每年清明或陈嘉庚先生诞辰之日,组织开展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以纪念陈嘉庚先生、弘扬“嘉庚精神”为主题的爱校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六是关注学生的网络生活。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进行交流。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国家领导人已率先做出表率,试问作为先进文化阵地和学术前沿的高校,是否也应有类似的活动?毋庸置疑,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网民,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大一部分是花在网络上的,他们通过网络学习、交际、娱乐、购物等等。重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重视网络对大学教育的利弊是当务之急。但感觉学校对于这个方面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当我们去网络中心申请IP时,当我们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上网时,学校是否应配备相关的网络文化引导课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加强文化建设,我想,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然要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鄙人的一点粗浅之见,若有不当之处,请母校和校友们批评指正。时间在前进,相信母校也一定会一步一步走的更好更远。衷心祝福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