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西藏生”来淮求学
校园绽放的格桑花





◆藏族大学生们徜徉在校园里


荨藏族大学生们在食堂里就餐


  有这样一些西藏大学生,他们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来到内地,来到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读书,他们将在这里度过最美好的大学时光。他们远离了亲爱的父母兄妹,告别了奔腾跳跃的牛羊;他们闻不到酥油茶的浓香,看不见高耸入云的雪山;他们还要适应与家乡大不相同的环境气候。在这里,他们过得好吗?
  近日,我们带着疑问走访了计算机科学系的4名2011级藏族大学生,他们来自西藏自治区的日喀则和青海省玉树县,听他们讲述了在我院求学的温暖经历。
  秋日的阳光下,永尕拉藏、扎西、琼次仁、边巴旦增4个藏族大学生身穿民族服装,静静地站在操场上与辅导员付丽华老师轻声交谈。黝黑的皮肤,灿烂的笑容,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若非他们身着鲜艳的藏族服装,根本看不出他们是来自西藏的学生。
  对于扎西他们这些西藏学生来说,这趟淮北求学之旅,开创了多项第一: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出西藏、第一次离家这么久。虽然在淮北生活已有一段时间,但扎西他们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天来淮时的情景:“一下火车,发现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没有一丝湛蓝。”相比青藏高原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淮北的确要“黯淡”不少。说起淮北和西藏的差别,大学生们打开了话匣子:“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阻挡了不少视线,没有我们那里的空旷、视野开阔。”“这里的太阳是橙色的,家乡的太阳是金色的。”“我们在家都喝酥油茶,学校却只有白开水。”“我们喜欢吃耙,而这里主食是米饭、馒头、稀饭……”“虽然有点不适应这里的天气,但这儿的老师和同学对我们太热情了!谢谢,扎西德勒!”
  从“世界屋脊”一下子来到淮海大地,不仅在气候、饮食、时差、风俗习惯等方面不适应,藏族大学生的身体也或多或少出现了失眠、头痛、发烧、呕吐等不适。为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付丽华老师有空就来到宿舍,与他们拉家常、谈心,嘘寒问暖,汉族同学们都很友善、包容而又热情,很快地,他们放松了心情,身体自然而然康复了。为了让藏族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学院已提前做好了住宿安排、学习生活等各项准备,优先为他们落实了助学金政策,让扎西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在淮北,有那么多老师和同学的关心,我们像花儿一样幸福地生活着。”扎西他们高兴地说着,并把藏族特色食品装在盘子里,做成“切玛”,送到各个寝室,并邀请老师品尝。
  永尕拉藏是个笑起来很羞涩、脸上有淡淡红晕的藏族姑娘,今年19岁,来自青海玉树。作为家中的长女,永尕拉藏从小就独立而坚强,是家中的小小“顶梁柱”。起初,永尕拉藏还有些拘束,但聊了一会儿,她就放开了。她说话很慢,语调中带着孩童般的天真可爱,就像那雪域高原的格桑花。
  当永尕拉藏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两个幼小的弟弟、姑妈来到万里之外的淮北读大学。她整整哭了两天。想想这一路车马劳顿,辗转骑马、乘了三天三夜车,确实是很辛苦。虽然藏族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汉语,个个练就了一手规范的汉字,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学习交流都不成问题。但当同学们语速过快或是说方言时,永尕拉藏就听不懂了,也无法与同学交流。更让永尕拉藏难过的是,早餐时一见到馒头、稀饭,她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姑妈做的香浓酥油茶和香喷喷的粑。“我想回家”是她每天往家里打电话时都想脱口而出说的话。但她还是吞咽下来,不想让家人担心。
  说起2010年的玉树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人措手不及,玉树瞬间成瓦砾,这在永尕拉藏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望着满目疮痍的家乡,永尕拉藏暗下决心,努力学习,将来为重建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当永尕拉藏不远万里来淮北求学时,她把浓郁的思乡之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多学一些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生活。“淮北真的很好,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但还是很想回家,回到故乡的高原上,骑马飞奔、放牧牦牛,触手可及妈妈做的糌粑和酥油茶。”在我们面前,藏族学生扎西、琼次仁、边巴旦增3个大小伙子也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思乡之情,表情陶醉地想象自己回到家乡的美好场景。在他们3人身上有着太多的巧合,来自同一地区日喀则,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同时考取了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又不约而同地踏上了同一次列车,分配在同一个寝室。渐渐地,3人已适应了这个全新的环境,融入到火热的大学生活中。
  都说藏族人“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在今年的迎新联欢会上,4名藏族大学生身着节日盛装踏歌而舞,跳起欢庆的“祈福”舞蹈,唱起欢快的藏族民歌,旦增的一曲《祝福》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每当夜幕降临,3位藏族小伙子都会结伴来到操场,在月光下练习舞蹈—————“祈福”,遥祝着家乡的亲人们一切平安、健康!这时,学校的空气中氤氲着浓郁的家乡气息,弥漫着思乡的情怀。
  (毛全德 耿雪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