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开,
最美的花海
张尧学院士自比蒲公英,一种淡淡的小黄花,因着中南大学全校师生的支持与呵护,在麓山之脚,湘水之畔,绚烂绽放,开成了一片最美的花海。
不加任何的粉墨,没有丝毫的矫饰,自然风趣的谈吐,举手投足间,充溢的满是自然与纯真,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校长。报告会上,他展现给了我们一个最真实的自我。
对于自己复杂的人生经历,张尧学院士毫不隐晦,他自己调侃说:“从农村,到大学,再到国外,再到企业,再到机关,除了没有当过兵没有坐过牢,可能别的事情都干过了。”惨痛的童年生活,艰苦的求学生涯,生活一次次挑战他的耐力,他也一次次地给予坚定的回应,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十年寒窗,高考试剑,落款大雁塔前,古都西安。
这只洞庭湖畔飞出的金凤凰,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气焰,没有刺眼的光芒,只是那样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难以攀爬,却足够仰望。张院士坦然地表示:“当时觉得上大学是一种很遥远的,很遥不可及的,可以改变命运的东西;当时的目标只是解决城镇户口,解决有饭吃的问题,能有工资,能找到一个比较漂亮点的媳妇,有个好的工作,没想过当中南大学校长。”朴实无华的言语,字里行间,无一不是真性情的流露。他不拘于绳墨,不囿于凡尘,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敞开心扉,真正推心置腹,坦诚相交,这里,没有院士与听众,没有校长与学生,有的只有亲密的伙伴与知心的朋友。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张院士对于教育也有着独特的感受,他始终践行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在他那里成了一种对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护,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一种真善美的传递,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这种真,这种善和他的美传递下去。
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独领风骚的张院士,在文学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生活的烦恼,内心的苦闷,皆倾情诉诸文字。
这是一位有着悲天悯人情怀的侠士,一位有着侠骨豪肠的文人,他眼中的江湖与法律有关。他说,法律的本身就不是公平正义的,法律是一门规则,法律的执行是规则的执行,一部法律是在国会或者人大的多数人投票中通过的,但往往多数人欺负少数人,少数人的正义靠什么来保护呢?靠心目中的大侠。所以武侠小说真的能引起你的共鸣,但是只有 “侠”没有 “法”又不行。这种辩证法的智慧,不得不令人叹服。不去追寻武侠中虚幻的桃源,也不去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他深谙为人与处世之道,欣赏庄子不得已时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但又不溺于玄谈;他通脱旷达,却不失真。看透世事,但只是把信仰寄托于侠士,仍能保持对这个世界的信心与热情,并尽自己所能去改变,如一株临风而立的淡黄色蒲公英!
《论语》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报告会上,有同学问到兴趣爱好对学业和科学研究的影响时,张院士做了耐心的解释: “现在虽然提倡全面教育,文理结合,但是对创新来讲,还是要看兴趣,多在专业方面下功夫,多交流。有了其他的兴趣会让你在专业方面做得更好,倒不如说,你的各方面的兴趣多了反而会影响你的专业领域和更大的成果取得。”张院士中肯的建议让我们对于自己的业余爱好有了明确的定位,引导我们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于以后处理个人兴趣与专业学习之间的矛盾意义重大。
张院士在关于教学体制的报告中提倡青年参加科研工作,提议青年教师在聘任教授前进行科研工作,但有人提到许多教授的上课方式让部分学生难以适从,难以吸收教学内容。就这个问题,张院长举沈从文的例子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说明:上课、感受到的是一种气氛,一个教授他要传授你的,在课堂上要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他处世的哲学,是他对逻辑的思考,是他辩证的方法,是他怎样思考问题,怎样为人。知识,是会陈旧的,但思考问题的方法,却是会指导人的一生的!深刻的见解让几乎所有在场的同学为之动容。的确,张院士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个道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足以让我们受用终生。
抱朴含真,淡香淳淳
侠骨文心,一抹临风而立的淡黄
诲人不倦,余韵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