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高校学生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双轨”之一


□学生工作处 杨国欣
  高校学生工作是除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外,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而开展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总称。学生工作的任务是什么?长期以来“学生工作是为教学服务的”观点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这种认识扭曲了学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影响了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机制的建设。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都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都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构成了人才培养的“双轨”,学生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双轨”之一。
  
高校学生工作在培养人才的思考中定位
学生工作是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培养,除教学环节规定的教育内容外,其他所有的教育培养工作都要在这里进行;二是行为管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都需要制度约束与规范,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是帮扶服务,如经济困难帮扶、适应困难帮扶、学习困难帮扶、心理问题帮扶、就业指导帮扶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保证。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由于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面对培养人才这一重大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单方面思考,学生工作者队伍必须经常拷问自己:我们怎样培养人才?我们要确立怎样的工作理念?学生工作者要教育学生什么、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以及怎样教育培养?学生工作必须在培养人才的思考和实践中确立自己的位置。
高校学生工作在培养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学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抓好两个核心问题。
  一是要培养综合素质。爱因斯坦认为,不能把学校简单地看作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工具,“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培养综合素质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一个缺乏综合素质的人是难成大家的。如果我们阅读一下古今中外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他们无一例外。
  二是要培养创新能力。大学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批判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勇气,然后才有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爱因斯坦认为,学校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始终放在第一位,而不应当把获取专业知识放在第一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所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那么他一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训练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因此他呼吁学校教育必须改革,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两个核心问题都不能完全在课堂上解决,都必须发挥学生工作的作用,即发挥课堂之外的教育培养作用。这种作用的意义和价值,在无数大学毕业生的成长回忆中一再得到印证。学生工作通过自身特有的方法和途径,实施着素质培养的积累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拓展,从而发挥其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殊作用。
  
高校培养人才必须确立三个理念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确立以下三个理念。
  仅有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大学生要全面发展,首先要全面学习,课堂学习仅仅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要通过各种场所、各种形式、各种活动,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我国现代散文家孙伏园曾经提出过一个重要的教育观,他认为“读书”与“求学”是不同的,学生上学的任务是“求学”,而不是“读书”。“求学”意味着学生除了读书,要进实验室,要去运动场,要进植物园,要听音乐会,要参加各种交际,等等,集中起来才能称之为“求学”,而“读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不能总是把学生固定在教室和课堂里,因为学生有许多知识的学习、有许多能力的培养都是要在教室和课堂之外完成的。
  培养人才需要课堂内外形成合力。大学生的成长进步需要课堂内和课堂外共同作用形成合力,否则“一条腿走路”无论如何也走不快、走不远。学生的某些素养必须在课内培养,有些素养则必须在课外培养,课堂培养的特点是严谨有序、按部就班,课外培养的特点是活泼多样、灵活机动。高校发挥课堂内外各自的培养优势,调动各方面的优势,是合力育人的必然选择。
  学生工作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课外培养是多方面的,校风学风、文化底蕴、管理体制、服务理念等都是课外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课外培养要在学生工作中实施,要由学生工作者队伍来组织完成。除了日常的教育、管理、服务,学生工作已经开始深入人才培养的深层环节,如学生工作的开展旨在提升全面素质的各类活动,包括以促进成长成才为目的的各种讲座活动,以提升组织管理和参与能力为目的的校园文化、科技、艺术、体育活动等,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工作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人才培养的 “双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