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心火”义教之家的同学们走进学校献爱心
三月总是暖洋洋的,不仅仅是迟到的春风,更有人与人之间那份雷锋式真诚的爱。作为全民偶像和道德模范,雷锋已经离我们远去整整50年了。然而半个世纪来人们却通过不同的形式把雷锋的爱心、朴素、勤勉和忠诚传承了下来,就在我们的华师校园,雷锋的身影从未远去,刘盛佳、汪金权、冯圣兵、阿达姆、好大叔、春妈、“心心火”义教之家……无论是为人师表还是热血青年,他们都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和正直果敢续写着雷锋的故事,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谱写着桂子山上爱的华章。“雷锋”不再是90后最熟悉的陌生人近日,我校“师大在线”记者团发起了一项以“雷锋和雷锋精神”为主题的调查,在这份涉及8所在汉高校,150名“80后”、“90后”参与的《雷锋精神调查问卷》中,有121人认为自己对雷锋精神熟悉或比较了解。86%的青年人对“学习雷锋”投以了肯定的态度,愿意深入全面地学习并践行雷锋精神;还有超过六成的同学们认为雷锋精神应该是永存的。大部分年轻人在认可雷锋形象和雷锋精神的同时,还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也表现出了对“雷锋”的疏远,3月 5日本该是 “学雷锋纪念日”,却有30位受访者认为当天是青年志愿者日,还有15名同学将其认为是植树节。对雷锋的陌生不仅仅是在生平资料中,有72人认为当今社会雷锋作为榜样的激励作用在生疏和减退,有66人认为他们日常见到的雷锋式的人物太少了,这些观点持有者在受访对象中占据了不小的比例。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这不是某个团队的宣言,而是新时代“微公益”的本质要求。微公益将人们微不足道的爱心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在志愿者精神的感召下,“80后”、“90后”们也都力所能及的为社会和他人给予帮助。参与调查问卷的校报记者陈燕表示,“几乎每个人都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做过自认为有意义的公益行为,公交车让座、爱心捐款捐物、拾金不昧、支教、义教都成为大学生群体‘学雷锋’的热门领域,这些爱心举动都表明,‘雷锋’不是90后最熟悉的陌生人。”
桂子山总有榜样的力量“难中济贫、博爱无私”是很多帮扶对象给予我校圣兵爱心社的评价。1998年组建以来,一届届社员们没有忘却责任,传递着人间真情,湖北、河南、甘肃、贵州、江西、新疆、黑龙江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都留下了华师圣兵爱心社的爱心足迹。同学们深入各个乡镇的贫困地区,在当地中学开展志愿支教、心理咨询、义务维修、法律医疗知识宣传等活动,力图将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带到当地农村。
我校另一社团“心心火”义教之家成立五年来,累计派出社员4000余人次,帮助农民工子女4500多人,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4000小时,行程累计达65000余公里。心心火一直秉承着“起于草根”的精神,以野草般的坚韧执着在努力着,行动着,他们坚信“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只要用心坚持,就一定能改变!
在鄂西大山深处,我校毕业生、特岗教师罗融华以她对山区教育的热爱和执著追求,让大山深处的孩子享受到了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快乐教育、素质教育。没有课外读物,她给孩子们办“报纸”;缺少体育器材,她带着孩子们开趣味运动会;学生英语口语不过关,她创设各种生活场景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罗融华说:“我选择资教,就是要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融入大山里,点亮更多孩子心中的梦想。”
从圣兵爱心社、罗融华到“心心火”义教之家、阿达姆、田正阳;从汪金权、刘盛佳到魏友阶、梁达松……他们从来不说自己在学雷锋,但是他们的义举让校园内外钦佩,他们是桂子山走出的“当代雷锋”。“爱”与“责任”成为雷锋精神新内核在中宣部举行“践行雷锋精神”新闻发布会上,传统意义上的雷锋精神被归纳为忠诚、奉献、敬业、创新和创业五大精神。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雷锋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具有时代的气息。
记者在“雷锋和雷锋精神”调查中发现,在90后大学生看来,“雷锋”的印象并没有模糊,他的精神内核在不断被薪火相传,“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成为了属于这个年代奉献爱心的代名词。在调查中被问及什么是“雷锋精神”的内核时,“爱心”、“责任”和“奉献”超越“节俭”、“忠诚”、“敬业”成为受访者选取最多的选项。
“爱心”与“责任”这两个词汇,成为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心目中雷锋精神的新内核,也成为了他们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时的无声誓词。就像心心火第五届社长杨泽华说的那样,“每次去义教,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更多的是感动和责任。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一群江城流动的花朵,他们也应有属于自己的春天。毕业后将走向教师岗位的我们要关爱农民工子女,担负起人民教师的爱心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