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伊始,她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考研情况。她是跨地区、跨校、跨专业考研。之所以选择此专业,一方面是看重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即国外孔子学院对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兴趣使然。她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所在即是天分所在,考研不能与兴趣相悖,更不能与天分作对。选择人大这样的名校对她来说是一个挑战,作为三跨考生则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但她认为既然报考,就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不刻意回避高目标。为此,她早早就做好了奋斗三年不改目标的准备。
一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并没有让她有考研打算,但大三做未来职业规划时,她结合自身职业梦想,坚定地选择了考研。之后,她便以平稳的心态在北校区女生考研自习室为自己找好了固定的座位。最辛苦的那段日子,每天5:30 起床,晚上11:30 休息,学习时间自10 月份之前的每天12 个小时变为14 个小时。她按自己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复习,常常模拟考试环境一试深浅。周一到周五制定详细计划,周六查缺补漏,集中解决问题。每天至少登录一次考研论坛,这里分区很细,不仅有免费的资源,而且可以分享经验。学习很苦,早出晚归是家常便饭,后期在吃饭的时候耳朵里听的都是新东方单词朗读。有时也会觉得委屈,但她坚持不懈,没有放弃,因为这是她心中的梦想。另外她强调,高强度的考研复习是需要高质量的睡眠做保障的。
学习上的苦累使她很注重生活和心态上的调节。往返南北校区时,快步走可以锻炼身体;饮食上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并注重营养搭配;效率不高时她会别出心裁地在“黄皮书”侧页作字典式标;有时疏懒也不会苛责自己,偶尔睡个懒觉也没关系,因为养足精神可以更好地投入学习;写日记更是一直坚持的习惯,记录学习中的收获与感悟,倾诉难掩情怀,或写下学习计划。她说,再回首那些经历,虽然苦比乐多,但一切经过都值得感恩。
采访过程中,她给人印象深刻,独立而有主见,做事有条不紊,看问题很全面,从不盲目乐观,慎重选择便坚持不懈。学习的过程是孤独的,但她已经学会享受这种孤独。没有人打扰的安静,能心无杂念扑在学习上未尝不是一种优势。尽管有研友,但都是以自习室为平台,有距离有空间地相处。形式上单打独斗,全靠自己,当然也有知己,有交流的对象,偶尔会和远方志同道合的朋友联络。
最后,她给学弟学妹们建议,“若选择考研就要勇敢去面对,不患得患失、不顾虑重重;精力不能集中在问题上,而是要集中在解决问题上;只想只做有必要的事”!
当地平线以外的风景成了一种追求,梦想便起步在路上。选择了远方,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双翅膀和一颗坚定的心。从陈新身上,我们能感受到目标与奋斗的力量——未来不再只是一种可能性,只要你的坚持成为必然。(记者:刘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