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月7日,以“青春与旋律”为主题的第四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在哈尔滨落下帷幕,我校陶瓷美术学院09雕塑的韦柳能、陈林森、吴潼、潘西4人组成的代表队,在张嗣苹老师的指导下从世界各地50个团队中脱颖而出,他们共同创作的作品《状态》荣获此次全国大学生雪雕大赛二等奖。这是我校学子连续3次参加此项比赛以来,获得的最好成绩。
此次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参赛信息自发布以来,吸引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乌克兰、泰国、中国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支队伍的报名,通过初赛作品的激烈角逐,50支队伍最终入围决赛。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是他们对此次比赛结果的看法,指导老师张嗣苹说:“此次比赛的参赛队伍实力都比较强,而且据我了解,不少北方的艺术院校开设了雪雕课,因此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毕竟是第一次参赛,没有任何经验,当我听到是二等奖的时候心里非常激动,但又觉得这一切是情理之中,因为他们这个团队很优秀,也很努力。”
2012年元旦,韦柳能在设计在线网上看到有关雪雕大赛的消息,便召集起关系好的几位同学,准备参加此次雪雕大赛。他们找到指导老师张嗣苹,张嗣苹老师给了他们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见,并且大力支持他们参赛。有了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他们便迅速投入前期准备工作:没有经验便自己去摸索,没有资料便自己翻阅各类书籍借助网络信息来源,从网上查阅前三届雪雕比赛情况,并分析、总结了前三届比赛作品的特点。
任何一件成功的作品都需要有好的设计灵感,如何设计出耳目一新、内涵丰富的作品呢?他们四人一边紧张地准备期末考试,一边设计雪雕的图稿,不断的否定、不断的组合,终于在即将出发的那天早上确定了最终设计稿。设计作品取名为《状态》,作品以书、人、机械零件等元素构成,形式上采用机械零件从书本的夹缝暴露出来,一个人在书的封面上方吃力攀爬。整体构成形式意在表达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下所暴露的当代人生活压力和文化疲态,通过这种现象来呼吁和强调构建一个更人性,更和谐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发展空间。
2012年元旦,他们历时38个小时到了哈尔滨。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们很快熟悉了比赛场地,并养足精神准备投入第二天的比赛中。因为是第一次参赛,对于雪雕的了解也只是来源于网络上的零碎信息。在比赛还未开始的时候,看见其他团队准备的诸多细小工具让他们瞬间傻了眼,而赛事承办方所提供的工具仅仅是每人一把长约一米的小铁铲,这将意味着在未来三天的比赛中,这四把小小的铁铲将是他们唯一的寄望。
工具的限制和恶劣的天气没有阻挡他们四人的信心,遇到无法用铁铲解决的细节部分,他们就向其他的团队借。冰天雪地里,陈林森穿了件单衣在寒风中雕的起劲,他说衣服穿多了不方便活动。或许正是这份热情这种干劲让邻队的成员佩服,一些雕刻细节的工具都愿意借给他们。吴潼在接受我们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参赛我们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并且我们的每一个队员对彼此都有足够的信心,我们相信自己的实力。”
虽说他们四人学过雕塑专业,但是在面对雪雕这种与平时完全不同材质时,雪雕的不可重塑性加深了他们雕刻的难度。主办方提供了长3米,宽3米,高3.5米的雪块,尽管进行雕刻的雪块是人工制作并紧密压缩而成的,但是在细小的纹理上还是容易出现小雪片的崩塌松弛等问题,,这时候他们总会随机应变,机智的修改原有的设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创作,他们带着手套不顾严寒的赶工,每天早上7点左右便出现在雪雕场地上,冷了喝上一口志愿者递过来的热姜汤,实在不行了进暖房里热乎一会儿便又赶到场上继续未完的工作。手套被雪水侵湿了毫无知觉,专注的看着眼前的雪,一心的想要刻出更美的作品……对于吃惯了米饭的他们来说,北方的面食需要他们去适应,但他们都尽力克服了这些困难。并不需要多么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到最好,依靠着对彼此的信任、默契和实力以及四把小小的铁铲,就是这样的一个团队,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团队比拼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在这四天的时间里,最紧张的时候莫过于比赛结果公布的那一刻,当天下午韦柳能、吴林森、潘西、吴潼以及张嗣苹老师紧张地等待着,这是将近20天的奋斗结果,这里寄托着的是他们四个人的希望与热情。当主持人宣布:“二等奖的获得团队有:景德镇陶瓷学院代表队……”时,大家情不自禁地击掌欢呼起来,无论之前多么辛劳,这一刻都觉得是值得的。
吴潼说,“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伙伴。人生中就会有一把神奇的小铁铲,它可以创造你想要的艺术境界,只要你牢牢的握住它,好好的利用它,它就是无价的艺术品,这段美好的参赛经历,值得我们永远珍藏。”
因为信任,才有了赛场上的默契;因为自信,才有了小铁铲创造的奇迹;这是他们用智慧和情谊演奏的一曲乐章,用信任浇灌的荣誉花朵,也是为陶院争来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