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集成优势 营造氛围
附属医院全力推进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附属医院工作团队正在召开科技成果鉴定会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间,附属医院围绕学校“申博、更大”目标,结合医院实际,狠抓科研创新和科研大项目建设,加大科研投入,整合科研资源,完善激励机制,重视科研人才培养,开创了附院科研工作新局面。“十一五”期间,附属医院立项各类科研课题226项,获得科研经费资助1867.2万元。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行业专项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自然基金和省重大科技创新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6项;地厅级科研项目179项。申报建设热敏灸重点研究室、热敏灸三级实验室、南方毒蛇咬伤研究中心和南方血吸虫肝病中医研究中心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部共建平台4个。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中华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一、挖掘学科优势,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形成科研示范效应“十五”期间,附属医院平均每年科研经费只有十几万元,大多为厅级课题,省级课题廖廖无几,大家对申报高级别、大课题没有信心,更没有经验,为破解这一难题,医院领导率领相关部门人员深入各临床科室进行调研,挖掘学科优势,整合资源,挖掘科研苗子。同时,积极寻求上级各主管部门支持,多次邀请外省知名专家进行指导。2006年,医院实现了江西省科技厅重大课题立项零的突破,相关研究荣获2007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通过“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在医院形成了科研示范效应,极大地鼓舞了全院职工的科研信心与热情,其他学科也纷纷梳理思路,进行资源整合。医院组织申报立项的课题级别和数量呈翻番增长,涵盖学科逐渐扩大。
  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申报,奖励立项,形成良好科研氛围为鼓励医院科研人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医院专门制定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科研项目从申报、立项、研究、成果各个环节均予以奖励。近年来,医院用于科研项目的奖励资金投入达100万元,大大激发了医务人员的科研热情。“十一五”期间,医院先后实现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大幅增加,国家“973”、国家科技支撑、行业专项课题零的突破的科研发展局面。科研项目经费也由“十五”期间的几十万元到“十一五”的一千多万元;近年来随着医院科研项目数量、级别不断升高,参照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又先后两次对相关条款进行修订,用制度和规定鼓励、引导广大职工的科研实践,在全院形成了申报立项有奖励,工作实践有动力的良好科研氛围。
  三、重视学科建设,提升影响,锻炼队伍,培养科研后备人才为进一步增强临床科研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医院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体系,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将职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水平、是否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励、人才培养质量均被纳入效益核算。实行子项目责任人管理制度,通过抓纵向课题的申报,特别是国家级的课题申报,直接瞄准国际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对职工发表论文、出版教材、获得专利、举办讲座等都有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为了保证临床科研人才能够出成绩、出大成果,医院还重视加强科研梯队建设和临床科研人员团队意识的培养,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尽量提供一个好的学术和科研环境。重视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加强临床科研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蓄水池。
  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医院还进一步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一批有真才实学,有一技之长,能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专家学者,使临床和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并形成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更加合理、勇于攻关和创新的年轻教学科研学术梯队。
  医院领导十分重视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经常在实际工作中给他们压担子,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参与重大课题、担当重点项目的主持人。无论是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还是在省、部级、厅级或院级重点课题中,都能看到一批附属医院的中青年研究人员的身影。
  四、加强平台建设,硬件投入,软件匹配,逐渐完善科研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方面,附属医院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科学前沿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与特色的学科领域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探索性研究领域,有计划地装备高水平的科研设施,保持科研基地装备的先进性,提高和增强我国基础研究的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重点实验室的动态管理,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条件和管理制度,在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实验动物、科技期刊等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营造有利于科研条件资源共享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医院科研条件健康发展。通过对项目的连续支持,形成一支稳定的科研条件技术队伍,逐步增强自身发展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