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志勇
“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发明一种只用收不用种的庄稼”,1987年的一天,看着大人们劳累的身影,甘肃榆中小山村玉米地旁小男孩稚趣的想像,多少博得了庄稼汉们开心一笑。
今天,这个当年天真的男孩,正在用自己所学科学技术和营销理念,帮助家乡的农民朋友们增收致富。
他叫杨天龙,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2008届毕业生,他说:“我喜欢土地,我喜欢在土地上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他正在做的事情是:种玉米。
一个小小的玉米,正在改变着他的人生,也影响着周围农民朋友的生活。
■玉米新经
玉米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在西部甘肃也是广泛种植。但多年来,在这里的玉米种植却一直面临着投入大,收获少的尴尬境地。
但在2011年7月甘肃榆中三角城乡许家窑社的一场“水果玉米采摘节”上,一个小小的玉米却卖到了8元钱,虽然价格比普通玉米高出三四倍,却依然供不应求,不到两天就被前来采摘的市民买走了上万根。
这场 “水果玉米采摘节”的导演就是杨天龙。
杨天龙的“玉米新经”要追溯到2006年,这年寒假,杨天龙从学校带回家一些玉米种子,在自家地头试种。
“甜,很甜,而且这个玉米像水果一样,从玉米秆上掰下来,剥了皮就能生吃。”收获季节,杨天龙异常惊喜:“这个发现,颠覆了我对玉米的看法。”一个创业的火花,在他的脑海里荡起涟漪。
2007年,杨天龙家里的八分地全部种植了这种美味的水果玉米。成熟后,他让堂弟拿一些到镇子上去卖,十几个玉米竞卖了20多元钱,甚至有一根玉米单价竟然卖出了5元钱。
2008年,杨天龙在榆中县种植3亩水果玉米。不仅赚了钱,还接到了第二年的订单。
杨天龙尝到了水果玉米的甜头。2008年,大学毕业后的杨天龙回到家乡,他决心“写”出一篇玉米大文章。12月,他联系当地农民成立了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种植100亩高端“中美国玉”水果玉米。第二年,这种水果玉米在兰州市场试销,比普通的鲜食玉米价格高出四五倍依然倍受欢迎。
2009年10月,杨天龙与合作伙伴共同注册成立了甘肃中美国玉水果玉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他开始尝试“公司+农户”的产销模式,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带领家乡农户种植水果玉米。
为了把玉米卖出去,公司在全国15个省市区联系了近30家合作单位,把水果玉米送进了上海、杭州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型超市,送到了大都市的餐桌上。
“上市后的鲜食水果玉米有10%出口海外,”杨天龙介绍说,如今,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都有订单。
种植水果玉米的农民也尝到了甜头。“每亩毛利近3000元,除去种料、人工等成本,纯利润能达到2000元/亩,比种普通玉米收入多出一倍多。”2011年秋天,榆中县三角城许家窑社村民许大爷家十几亩水果玉米获得了好收成,他乐开了花:“明年我要多种些。”
如今,中美国玉水果玉米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8户农民到1800户,从最初的3亩发展到1.4万多亩,中美国玉水果玉米种植地区从榆中扩展到内蒙、云南、重庆等全国20多个省市区,甚至种植到了雪域高原西藏的林芝地区,还走出国门远赴泰国。
■爱心之路
“我是可以生吃的玉米”——微笑的玉米棒子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翻开宣传彩页,又有一段温馨提示:“每销售一穗水果玉米将有0.1元捐助给协进爱心助学会,用于帮助西部贫困中小学生完成学业”。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个促销的噱头,那你就错了。
协进爱心助学会是杨天龙上大二时成立的一个学生社团,依靠北京各高校大学生力量资助了很多西部的中小学生。毕业后,他继续坚持做这项公益事业,他尝试把商业和公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做公益,做有社会责任心的商人。
2005年岁末,在班主任严建兵及农学院植物040班同学的支持下,杨天龙发起成立协进爱心助学会。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团队成员深入西部数省贫困地区考察调研贫困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进行义务支教、建立农村书屋、募集助学资金。在校期间,有100多名贫困中小学生受到协进爱心助学会资助,总受助金额20多万元。
“也许我们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也许我们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困难”,杨天龙从小在农村长大,他了解农村的疾苦:“我们希望能用实际行动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给他们继续奋斗的信心和勇气”。
“今天发放守望奖学金。是学校报名的日子。”点击协进爱心助学会网页,2011年 “第九期守望奖学金发放报告”显示:10名同学,每人获得了一本课外读物、一个精装笔记本、一支签字笔、一封守望的信以及1000元奖学金。
“志愿者杨天龙”还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奖学金发放完毕后,有个获奖的男同学问我这些资金的来源,我告诉他,这是些很远方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给你们的心意,他们甚至没有留下自己姓名。他们希望你们能记住这是远方的一个祝福,一份心意,一份守望。将来,在你们学有所成,能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能怀着一颗感恩社会的心去回报社会,回报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要有一颗坚持下去的恒心,无论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选择,一直要坚持下去,你才可能成功,因为成功有可能在下一个拐弯的地方,如果你不走,拐不了弯,你永远看不到它。” ——杨天龙
■人物简历
2005年12月,杨天龙在校期间成立协进爱心助学会
2008年6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同年12月,成立榆中国玉金香水果玉米产销专业合作社
2009年10月,成立甘肃中美国玉水果玉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11年2月,荣获“榆中种养加·榆中吉尼斯——水果玉米种植引领人”称号
2012年2月,荣获“甘肃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
■图片说明:父母的支持是杨天龙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