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爱进行到底———雷锋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让雷锋精神燃亮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建
三月风,似寒非寒,吹醒了大地,自然界一切潜在的绿色都在缓缓苏醒,又是一年春。三月,与雷锋有关的时节。
时下,人们正面临着“道德饥渴症”,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外界的诱惑越来越多,道德底线不断受到挑战威胁。无论是现在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彭宇案”等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还是“官二代”、“富二代”等舆论问题,让人不可避免地怀疑当年那个感动中国的雷锋是否还能适合作为当代社会的代言人。然而,倘若留心观察,便会发现我们周围不乏一些坚守原则、激浊扬清、默默奉献的英雄们。前不久评选出的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无论是跨越海峡,帮助麻风村孩子的张平宜,还是烤羊肉串,攒钱捐助贫困生的爱心巴郎阿里木;一生致力于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朱光亚;两袖清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刘金国……他们都发挥了道德标杆的示范作用和先锋模范的激励作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活雷锋”,在默默地无私奉献着。理工大校园里,也不乏“活雷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们。
2011年9月9日,我校北门发生了一件令人至今回想起来都心有余悸的事故。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李玉峰在过马路时,不幸遭遇车祸。同行的朋友听到消息匆忙赶到医院并通知李玉峰的家人、老师、同学。住院的那段时间里,作为与他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放心不下伤重的李玉峰,每晚都守候在他的病房。于是出现了这样动人的一幕,每天总有一些人累了就卧在长椅上休息,生怕病房内的李玉峰出现什么状况时身边无人。
高额的手术费对于家庭并不算宽裕的李玉峰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在他住院的那段日子里,老师同学都尽全力帮助他度过难关。全班上下纷纷响应,积极为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献出绵薄之力。为了有效解决问题,整个自动化专业的同学都加入了募捐的队伍,每天分散在各个餐厅门口为他募捐。学院的老师亦是为李玉峰慷慨解囊,并且帮助他申请助学金和慈善资助基金来缓解燃眉之急。
当班长刘萌回忆起当时汇总捐款数额时,眼中略泛泪光。他说自己怎么都想不到,原以为顶多只会募捐到两三千,最终居然达到了一万九的高额。出乎意料的惊喜让他感激之余更多的是由衷的感动。面对这次由意外带来的特殊感动,李玉峰万语千言俱无声,难表的谢意只有化作眼底闪烁的星光。深知自动化专业的学业任务繁重,所以当提及每日为了帮助自己而压缩学习时间的同学,李玉峰至今仍深感歉意。班长刘萌则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要知道情谊最深厚的关系就是同学,战友,大家相遇不容易,你有困难我们不帮你,谁帮你呢。”简洁的话语,无尽的情谊。
雪中送炭,人间驻爱,这样的情景一幕又一幕。外国语学院2008级英语专业学生张艺,再一次淋漓地诠释了雷锋精神。无意中收听到广播台的一期节目:沂源11岁女孩患有白血病,几个月的治疗已花费十多万,使得原本困难的低保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继续治疗,女孩的家人不得不向社会各界人士求助。听闻此,平时乐于助人的张艺立即有了捐助女孩的想法。对于父母都是公司普通职员的张艺来说,家境并不是很好,从大一开始,自己就勤工俭学、找兼职为家里减轻负担,生活费勉强能自己解决。因此,捐助白血病女孩,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正好赶上申请国家奖学金,原本并无此意向的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立马填写了申请表,一向表现突出的她如愿拿到了国家奖学金的名额。
8000元不是个小数目,何况对于家境并不是很富裕的她来说,着实能给家里减轻不少负担。她坦言道:“我不是没犹豫过,但想起申请奖学金的初衷以及患病女孩高额的医药费,便不再犹豫了。”得到父母支持的她,把钱尽数打了过去。现在女孩还在天津某医院治疗中,这位素不相识的小患者,牵挂着张艺的心。因自己事务较忙,张艺未能亲自前往探望,她希望女孩早日康复。
三月,又是一年雷锋月。学校许多班级自发开展慰问敬老院老人,帮忙打扫卫生,送上集体集资购买的慰问品,或者到社区做志愿者等诸多活动。当然,学习雷锋更重要的是细水长流,推进活动常态化。我校自西部志愿者活动开展以来,每年上报支援西部的同学源源不断,美好的青春,他们选择如此诠释:服务西部。此外,诸多拾金不昧、物归原主、不收回报的例子不胜枚举。
雷锋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已有了新的内涵,但归根结底,仍是一种以公民意识为基础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乐于助人,施恩不图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一个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其文化软实力。当今社会,雷锋精神仍是一面鲜亮的旗帜。
雷锋,一个幸福的名字。他让我们看到了遥远征途上的一闪星光。像雷锋一样,这注定是一种漫长的幸福,也许我们需要山一程水一程地不断更行,抑或沿途荆棘密布,充满了不理解的目光,但我们需要这种遥远的勇气支持自己坚持下去。越来越多的真人真事也在向我们印证这条路上阳光永驻,那里有爱。像雷锋一样前行,向着那个永恒的召唤奔赴而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坚守心底那个最纯真的自我,找寻充满人格魅力的光荣。弘扬雷锋精神,将爱进行到底,我们每个人都应参与其中。
雷锋,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没有过人的本领,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是中国最著名的士兵,是那个年代的标本和无形之镜。他的名字是一代中国人曾经的总结: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对毛主席的绝对忠诚,对人民和党无私的爱,对剥削和不平等的憎恨;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对业务精益求精的“钉子精神”。
他有高贵的品质和令人钦佩的精神。他极为努力,忠于职守,并为自己能够很好地履行责任而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学习毛主席著作,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不断督促自己提高觉悟。他极为自信,决心克服一切物质上的困难,不因自己是体力劳动者而觉得低贱。
人人都在寻找雷锋。雷锋精神的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作为国人的我们最为熟知的说法。但从现代社会的眼光来看,雷锋随时随地都在做好人好事的这种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公益”行动。帮助别人,是自我感情的需要,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国家也在寻找自己的雷锋。杨善洲,绿了荒山,白了头发,尽管已是伏枥老骥,却心向未来,不忘造福百姓。清廉,奉献,直到最后一天。他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了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吴孟超,从60年前搭建第一张手术台开始就从未离开。他坚守着自己的肝胆事业,执着于做一个不知疲倦的医者。张平宜,乘着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她跨越海峡,跨越偏见,给麻风村孤单的孩子以人性的关怀和尊重,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捍卫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一个又一个的现代“雷锋”感动着我们。
如何在改革的勇敢前行中、在文化整合的不断创新中、在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中保有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份定力、一份锐气、一份智慧,是我们在2012里更现实的课题。2012,让我们弃浮躁焦虑,学雷锋,做雷锋传人,让雷锋精神照亮我们的生活,燃亮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