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是舞台,不是跳板
【编者按】2007年12月2日,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成立。从此,“社区工作者”这一职业进入公众视野。从2009年开始,北京市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公开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2011年,北京市社区工作者招考政策出现重大变化,引发了新一轮报考热。本期“就业·创业”栏目将对“社区工作者”这一职业加以全面介绍,对北京市招考政策加以深度解读,同时邀请过来人和专家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助报考者一臂之力。
岗位透视
2008年9月25日,中共北京市委社工委、市社会办召开第一次北京社会建设大会,出台了《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这是北京市首次对社区工作者的职责、待遇以及管理等进行全面具体的规定。
依据这一《管理办法》,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专职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并与街道(乡镇)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作人员。基本职责包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和引导居民遵纪守法,自觉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执行党组织的决定、决议和社区居民会议的决定、意见,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组织、协调社区单位开展区域性共建活动,团结带领社区居民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调动社会力量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认真听取并积极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做好社区居民的思想疏导工作;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帮扶救助等工作。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也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之一。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要求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社区工作者专业性极强,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荣誉感,具有务实求真的态度,并有判断事物的扎实知识基础和进行组织沟通的技巧。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一部分的社区工作者根据社区工作的普遍价值和中国社区工作的实践,制订有自己的专业伦理守则。
需要注意的是,社区工作者不是公务员,要成为公务员需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要成为社区工作者则参加社区工作者选拔考试。社区工作者工作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等社区组织,公务员最低级别的工作在街道办事处等基层部门。
从2009年开始,北京市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第一次公开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2009年、2010年共选聘5434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大学生“村官”到社区工作。截至2011年度招考之前,北京地区共有各类社会工作从业人员30余万人,其中,社区工作者人数达到28000余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70%以上,平均年龄为40岁,有5612人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水平证书。为加大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培育力度,北京市2010年建立了17个社会工作事务所,购买了200个专业社会工作岗位,涵盖社区服务、敬老助残、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正、流动人口服务等众多领域。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北京市将通过社工派驻等形式,为街道社区、医院学校、福利机构等提供专业社工服务,不断扩大“一街一社工”、“一所一督导”覆盖范围。
根据《管理办法》,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由基本工资、职务年限补贴、奖金和其他待遇四部分组成。正职社区工作者的基本工资和职务年限补贴每人每月1680元,副职1485元,一般工作者1330元(扣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之前)。同时,年限补贴每年增长一次,增长幅度为每人每月50元。奖金按照平均每人每年3600元的标准核定总额。其他待遇包括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获得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工作者自完成登记注册当月起,每人每月分别增加职业水平补贴80元、50元。
自2009年以来,北京市两次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全市社区工作者应发工资平均增加900元,最高涨幅达到1200元。同时,凡是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获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的,每人每月补贴300元;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的,每人每月补贴 200元。北京市已经从2010年7月份开始按照新方案将补发工资全部落实到每一位社区工作者手中。(制图/万伟伟)
报考指导
有很多人觉得,社工的待遇虽然不高,但是能够解决北京户口,所以把社区工作者视为留在北京的一个“跳板”。就这一现象,记者采访了社会工作学院当党总支书记侯欣。她表示,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社区工作的门槛低,职业标准也低,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实际上,社工是文化敏感性、专业性很强的职业,要求并不低,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还要求社区工作者具有社会责任感、平民意识和沟通技巧等。这样的要求并不低,做起来也很不容易。
候欣认为,目前,能够安心并长期从事社工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多,很大的原因在于社工的待遇并不高。社区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展有一段时间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也开始要求社区提供专业而全面的公共服务。但现实的国情是,现在从事社区工作的多是一些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因此,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就需要提高对从业人员能力、方法的要求,鼓励具有专业素质的大学生进入社区。这一方面可以推动社会建设,一方面也可以吸纳就业,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至于待遇问题,这是一个双方互相磨合的过程,双方进行反馈与调节的过程,最终会使双方取得共识的。对于户口问题,之前有过上述现象,因此,从今年开始招聘的社区工作者有了两年的考察期,经过考察后才决定是否解决户口问题。这些举措可以使雇佣双方更加趋于理性。工资、户口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需求。
近年来,社区工作者和公务员的招聘考试越来越火热,其中,很大一部分应聘者是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择业,侯欣建议,大学里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好积极的就业准备,大学生一定要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使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在大学期间,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职业本身,多思考,多感受具体的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对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要有一定的职业探索,多参与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加深对行业、职业的了解。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选择时就不会太盲目。找工作不能跟风,跟风的代价太大。多去尝试,机会也就更多。现在大学生已不再稀缺,许多行业都需要有活力的年轻人,因此,大学生应该把眼界放开一点,不应只着眼于眼前,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工作是一辈子的事情,要获得一份合适的工作,需要长远的规划,需要充分的时间准备,需要合格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