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
症
“手机成了课堂上最大的消遣,逛空间、刷微博、看小说,一节课很快就打发过去了。心情不好,或感情遇到问题,就更不想上课,不想吃饭,不想见同学,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宁愿一个人窝在宿舍睡觉。翘课似乎成了常事,宿舍里我是翘课最多的。” ———自述者珍珍 丁丁上课前,依依不舍地离开宿舍,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课堂上,老师一个人讲得起劲,我在下面玩手机聊天睡觉,不亦乐乎;下课回到宿舍,看着课程表策划着今天要怎样翘课。已是大三的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厌学,只觉得厌学似乎随大学一起成长,对学习越来越没有感觉,对课堂仅有的感觉就是———不想上课。
大学生活完全没有我高中时想得那么精彩。从大一到大三,满是理论的课本,无聊缺乏实践的课堂,让我从来没有过主动上课的欲望。渐渐地,厌学的情绪变得越来越严重。上课不管迟到还是早到,最后一排的座位肯定非我莫属。即使在上课,我也很少认真听老师讲课。手机成了课堂上最大的消遣,逛空间、刷微博、看小说,一节课很快就打发过去了。心情不好,或感情遇到问题,就更不想上课,不想吃饭,不想见同学,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宁愿一个人窝在宿舍睡觉。翘课似乎成了常事,宿舍里我是翘课最多的。我的大二似乎就是这样过来的。
课后,本该认真完成当天老师布置作业的我却不断地给自己找各种理由,“上完课了还做作业肯定没效率,倒不如给自己疲惫的大脑放松一下再做。”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插上网线,开始放松大脑,享受“与学习无关”
的快乐。到了该交作业的时候,我只能“临时抱佛脚”,将舍友的“杰作”拿来copy一番。
前几次copy作业我心里还有些许愧疚,可久 而久之,“没事儿,过几天认真把书看一看,照样可以做出来”的心理暗示就让原来愧疚的心变得理所当然。
一个人的时候,偶尔会想如果我的大学就这样过,那四年岂不是什么都没学到。这时我会像良心发现一样告诉自己:以后不准翘课,上课不准玩手机,专心听讲,好好复习。但事实证明,这些似乎对我来说都是徒劳的,只要一上课,脑袋就习惯性不受控制,思绪乱飞。现在的我再也回不到高中那个认真听课的年代,专心上课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想到了高中时常开的一句玩笑: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但现在,我感觉对大学它似乎更贴切。平时不上课,期末拼命学,目的只有一个:不挂科。
前几天,看到朋友空间发的状态:大学,你厌学吗?记得我的回复是:我都想休学了。转眼大三也要过去了,在仅有的不到一年的大学生活中,我想让自己换种方式学习,远离厌学症,认认真真地学习一年。
亲爱的同学,如果你是一个认真的好学生,请记得告诉我你的学习良方。
帮你支招中文系助教姚丽君:
大家都觉得不能过分看重成绩,高分低能的学生比比皆是,但成绩证明了你的学习力,证明了你的竞争力、上进心、责任心,这些规律在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是正确的。现在,至少一半学生对所学专业痛并恨着,因为不喜欢,所以成绩不好,合理!问题在于,你没有学习这门专业,那么你自选兴趣专业是什么,你是否在你感兴趣的领域里专业起来了?如果你在另外一个领域颇有心得和成绩,那也充分证明了你具备非常强的学习力,尤其是你的自学能力。
大学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地点和阶段。大学里除了学习知识技能外,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人生的价值怎样来衡量;重要的是每一次正直、怜悯、勇敢和牺牲之行为能够使人充实,让人强大或能够激励他人;重要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性格。
现在对你来说也许对学习有着很大的抵触,但是人生任何一个阶段又何尝不会有困惑、迷茫呢?多读书吧,其中一定有你要找的答案,虽然不是每本书看了都一定有用,所以抛弃那些过于功利的想法吧。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就必须要编织一张网。09新闻吴燕茹:
我认为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慢慢摆脱厌学顽症。首先要谈谈我们曾经的梦想。很多人和我一样,不止一次地告诉过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辜负辛劳的父母和自己沉甸甸的梦想。认真审视今天的你,是否已经在忙碌的社团工作或者一头热的兼职工作中慢慢忘却了自己曾经的梦?不,千万不能!
其次,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也是摆脱“厌学症”的一大良方。大学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书籍种类极其丰富,一定有我们喜欢的书。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我们会慢慢养成每日读书的习惯,厌学情绪也会慢慢找到发泄的出口。
最后,寻找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通过老师推荐或同学介绍去阅读专业书籍。有人认为理论知识毫无用处,并且枯燥无味,但无疑,理论知识也是相当重要的,关键是让它们派上用场。拿新闻学专业来说,实践性极强但同样需要理论知识指导,只要把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平日的新闻实践中,就会成为学习专业知识的无限动力,学习目的当然也显而易见。
只要我们摆正心态,抓住梦想、找准兴趣、寻找动力,相信“厌学症”将会在这“三部曲”中无处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