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5月,法学院正式成立。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东风,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法学院秉承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理念,经过五年发展,为社会输送了许多合格的法律人,初步形成了关注社会现实、立足东北亚发展、服务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的特色与优势。
科研工作成果显著法学院现有法学系、社会学系、法学中心、东北亚比较法研究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等机构,建设了一支教学科研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十一五”期间,法学院在科研领域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成果: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安部、兵器工业部、教育部、省社科基金项目,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59项,科研经费到款98.8万元;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8篇,CSSCI来源期刊22篇;出版专著13部,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奖2项、兵工高校优秀教材奖1项、吉林省优秀教材奖1项、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
国际交流日趋活跃走国际化道路,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必经之路。“十一五”期间,法学院从师资队伍培养、国际科研合作、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化办学等多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先后与美、俄、日、韩、蒙古、挪威等国外院校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增进了国外学者对我国法学教育的了解:邀请美国文化领事科博兹博士、伍兹教授、邱茫茫检察官等学者来院讲学并共同演练美国诉讼程序;聘请日本北海道大学今井弘道教授定期来院工作,开展研究并为研究生授课;邀请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尤里·卡尔马耶夫教授、台湾保险法学专家施文森教授等来院讲学;先后派出9人次到美、俄、日等国外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吸收国外先进法学理念。2009年,学院举办了第一届东北亚比较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东北亚五国的56位专家学者参会,针对东北亚诸多问题的研讨在国内法学界获得了积极评价。同年,学院承办了教育部俄罗斯法学大师班讲座,为国内15所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教师近40人进行培训,加强了中、俄两国法学界的合作,受到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于继海的高度评价。
学生培养卓有成效“十一五”期间,学院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组建“模拟法庭”、“法学中心”、“诊所教学”等多种形式的育人平台,帮助学生掌握法学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观摩案例、学生讲课、课外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院同吉林省多级法院、检察院建立了教、学、研合作关系,有力地保证了各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许多毕业生进入公检法工作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一部分已经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多人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吉林省乃至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捷报频传。
学院近五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73人,授予硕士学位104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先后参编著作5部,公开发表论文52篇,其中10篇在国外发表,1人受邀参加台北铭传大学举行的第三届“转型与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学生自办《法坛报》,为其在思想上和学术上提供一个思索、探求和发展的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