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话题:
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以优秀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文化基础课(中文专业除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人文精神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1978年以来,我国各类高校相继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迄今为止,大学语文在全日制普通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在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今天,大学生的技能和文化素养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就很有必要。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大学语文教育最直接的对象,大家就本期话题“大学语文课该如何讲授”畅所欲言,希望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鲁鲁: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而在应付高考的中学时代,语文课程的学习往往具有被动性和套路性,既然大学语文摆脱了高考的束缚,就应该让它真正成为语言的天地,文学的殿堂。语言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文学又是源于生活,所以,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把生活当成一门语文大课堂才是每个任课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跟学生一起欣赏文学作品,但关键是不要一味强调什么文字推敲什么语言技巧,因为那些东西是照搬不来的。讲文学要从根本讲起,就是从生活开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渗透在每个文字、每个情节里的情感,这样才是从根本上教给他们如何用文字表达感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让学生带着作者的经历读完一段作品后,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学生吧。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结合自身实际或社会现实与大家交流感想,一定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以穿插古今中外巧妙运用语言的事例,还可以在课堂上随机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自由辩论。
文庭:
为了考试,学校里的教学硬是把一个活生生的文学作品肢解成许多的细节,把字词运用、细节描写讲得过细,纠结于“小用”上,难怪有人戏称大学语文为“高四语文”,而很多大学语文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塑造成为“后高中时代”的语文教师。大学语文不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为主要目的而设置的,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是针对“人”的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本该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但是纵观语文试卷上的内容,又有多少是文学艺术方面的?语文考试不应该等同于其他知识性、技术性的考试,被ABCD所肢解。如果改变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怀着对“文学艺术”的学习和欣赏的态度而非掌握工具使用方法的态度去面对大学语文的话,那样大学语文的学习就会顺畅得多,效果也会好得多吧。
李敏姣:
如今,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攀升,而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单依靠课堂,语文作为向学生传播文化的一种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不仅可以用来做讲课的 PPT,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播放一些视频,让同学在欣赏的同时理解所要学的知识,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会使单调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更有利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一旦这种教学方式被学生认可,那么老师们就不必担心学生逃课的问题了。另外,老师们还可以做些文学鉴赏的资料或者是一些名人传记,不仅能展示文学的魅力,还能让同学们在轻松之余获得启迪。
易尘:
大学语文公共课应该更加深入地讲解国学,诸如《论语》、《菜根谭》等极富哲理的古代经典之作。在大学生走上社会前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传承了中华经典文化,而且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帮助。另外,中小学的语文课基本在于认字,讲语法修辞,对思想内容不是特别重视,大学语文公共课教学内容之中应该包含做人做事、对待人生的态度等。这样既能丰富课堂内容,也有益于大学生完善自我。
冰颜: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精彩。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将中华文明传承发扬是义务亦是责任。大学语文课堂若能稍加改变,一定可以成为大学生喜欢的课程。一是课堂尽可能减小班额,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大课堂上课睡倒一片的情况,也可以使师生之间更加熟悉;二是摒弃上课机械地念讲稿而采取师生交流的方式,这样学生对老师讲的东西不会有排斥感,可以很好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认知和素养;三是考核制度应该符合语文这门课程的特点,平时表现占的比重要稍大一些,毕竟语文水平不是凭借一张试卷亦或是一篇论文就可以看出来的。最终的考核最好是论文形式,而且最好不限定范围,这样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写出有深度有真实感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拼凑资料。
结语:
对于大学语文课如何开设的问题,同学们意见不一,但探其根源不难发现,同学们的共同心声就是要打破语文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因为传统的模式淡化了大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阻碍了学习语文的热情。因此,建立一种有效实用的教学模式,是提升语文教学的关键。正如北大教授孔庆东所言,大学语文教育要以滋润而非灌输为主。目前各大学开设大学语文的情况不尽相同,但都有共同的困扰,就是这门课的定位不够明确,教学方式与教材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格局的调整变化。如何使学生对大学语文感兴趣,如何使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衔接,怎样使语文教学融入大学的素质教育,这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大学,研究高深学问也”,但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中国的大学里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学里聚集着中国庞大的精英群体,他们担负着建设未来的重任。若这些精英的相当一部分对语文的认知程度仅限于中学水平,又怎么让他们去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呢?大学是体制教育下的最后一次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这段时期应该是学生除去应试教育桎梏后一段自由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大学时期,我们应尽力做的是摒弃功利之心,学习自己渴望并且感兴趣的知识。大学语文与以往我们学习的语文有所区别,不再是以考试为目的,而是建立在欣赏和初探我国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大学四年中16课时的语文课对学生写作、表达、审美能力的提高是有限的,但究其根本,语文课程的设置仅仅是一个手段,目的是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大家对于文化的认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而这些都需要学生自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除了教育模式、教材等方面的改革之外,现在应该做的还有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调试过来,重新激发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僵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死板的应试环境,了无生趣的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理念加上充满意识形态说教的语文课本,是无法把大学语文推向当今中国教育的最前沿的。惟有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才能使大学语文满足学生的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