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午12点下,刚下课的同学们迅速冲向食堂。他们并不是争抢哪个可口的饭菜,哪个窗口更加物美价廉,而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打到饭。结伴去外面吃的同学在选择餐馆时也很“巧合”的将上菜速度快放在了首要的考虑位置。不得不说,上了大学后,我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时间”了。我们不希望浪费一点时间,我们想再别人之前完成自己的事,因为,那样意味着节约时间。
除了吃饭以外,在很多方面我们也在为如何节约自己的时间精打细算着。照相时,我们希望立等可取;学乐器时,我们希望三个月速成;打游戏最好有外挂秘籍;看电影时赶快缓冲,随时快进;上18路一定要用挤的,否则只能被迫接受等待下一班的事实;打车吃饭一定要用抢的,不然就得饿着了。当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挤”、“追”、“抢”、“赶”之类的词语时,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被按下快进键”的时代了。
张同学是个网购爱好者,小到零食书籍,大到手机电脑,一切都是自己从网上购买的。用他得的话说就是“秀才不出门办好所有事”,但是网络购物在带给他便捷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小张的同学就经常听到他的抱怨:“邮递怎么这么慢。”每天中午他都要去校门外看有没有自己的邮件,定期上网查看自己的货物所处的位置已然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去就感觉不踏实,长此以往,他觉得自己好像得了强迫症似的,做其他事的兴趣也降低了许多。肖同学也有着相似的经历。他是一个电影发烧友,以前,每次有好的电影上映时,他都会早早地去排队买票,然后满怀期待地幻想着其中的情节和场景,等到欣赏完了一次视觉盛宴,他又不停地回味其情节,揣摩其中的思想内涵。但自从上了大学,电脑就在手边,每次有好片上映,他只要上网搜索一下,就可以抢先看到枪版电影。且一旦搜到,缓冲所需的时间远远少于排队买票的时间。而且网络的好处就是,如果觉得这一段不好就直接快进甚至跳过,转到自己喜欢的地方。于是一部2个多小时的电影常常被他一个小时的不到就看完了。他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期待,不会像以前一样回味,只是看过了,了解了情节而已。于是,这样的“速食电影”不但没让他觉得有多么的方便,反而让他产生了一种感觉———现在的好电影已经不多了。可见变成了速食产品的电影文化,使观众很难体味到其中的内涵,只是停留在“知道”这一层面罢了。肖的习惯让他一下子就失去了原先看电影的乐趣,因为这样看电影的意义仅仅体现在看了而已。
随着英语的逐渐普及,学英语也成为一种潮流,一些英语学习机构也就应运而生。培训机构往往会打出各种各样的速成广告:什么单词速记法,十天熟练掌握语法等。这些信息吸引了一大批“珍惜时间”的追捧者,导致补习班经济逐渐升温,高烧不退。但是,细看来,真正能够达到其广告上说的单词速成,或者10天熟练掌握语法的又有几个人呢?大多数人报学习班的目的其实都只有一个———方便,他们认为学习机构应该是有一种非常好的、能让他们速成的学习方法的。但很遗憾,就算是“新东方”这样的大型补习机构,能教给大家的其实只是一种如何科学的记单词的方法,还是需要学习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实践这些法则,而不是像人们想得那样三个月甚至十五天就让一个对英语一窍不通的人马上的就达到了能通过四六级的水平。此外,每到期中期末考试周前,原本人数不多的自习室马上就会人满为患,为了考试大家都非常认真的复习着,但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平时不认真上课甚至不去上课的人,他们期望着通过一个星期、两三天就让自己“安全”的通过这次考试。不得不说这种心态和报培训班的心态是相差无几的———我们都期望着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如果一件事能够用一小时做完,我们必然不会再去花一小时将它做好。殊不知,收获总是与付出成正比的,积土成山,滴水穿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科技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化的时代,那么到底是谁按下了我们大学生的“快进键”呢?罗同学告诉我们,每次去外面吃饭的时候他都会观察别人上菜了没有,上菜的速度怎么样,然后再和自己的情况进行对比。但是,每次他都会发现自己点的菜上的比别人的慢好多,于是,他就会不停地催促老板快点上菜。每次等车的时候他也有着一直看时间的习惯,如果时间一长,内心就会开始有一种焦虑。上车的时候,因为怕挤不上而不顾周围人的看法努力向上面挤去。当我们问到为什么会经常这样求“快”时,他告诉我们的是因为周围的人都比自己快,自己不快就会被落下,于是自己就变得越来越焦虑,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在很多人看来“快”是节约时间的体现,但是,当“快”变成了一种急躁、焦虑的性格时,就不能成为节约时间的代名词了。当你一昧追求事情的速度时,其结果往往会不尽人意。结果可能是发现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还要回过头去再做一遍。这样算起来就会比仔细地做好这件事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事实上很多人却是非常喜欢去一遍遍快速的做这件事也不愿一次性慢慢地将它做好。此外,在很多人用“快”的生活方式节约下所谓的“很多”时间的时候,他们却迷茫了,面对大把的时间他们却无法适从了。于是他们又开始了呼喊大学时间太多导致太过空虚。就这样很多人把时间花费在了发呆,上网,或蒙头大睡上。由此可见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将我们的生活加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能够节约更多的时间来做有有意义的事,而是因为我们的浮躁在日渐淡化着我们的耐心。所以我们才会在一件件小事上斤斤计较,而在一些大事上草草了事,然后再去挥霍我们“挤”出来的时间,就这样,我们自己按下了自己的“快进键”,却生活在了一个总是充满抱怨和焦急的生活里。
有一位社会学家说过“现在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种快速的时代,我们已经很难再慢下来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虽然还未真正踏上社会,却已经站在了通往社会的路口上。我们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地武装自己,提高自己。那么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快进”的社会,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武大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告诉我们,快或者慢,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有问题的是快慢背后折射出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我们可以快,快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节约我们很多的时间,但是我们不能是因为焦虑而去快,因为一旦带有了这种感情色彩,我们在快的同时也会受其影响,处理事务时夹杂着坏脾气,例如我们会想 “为什么别人上菜比我快” “为什么别人可以挤上车而我不行” “为什么别人在寝室就可以看到想看的电影,我还要花那么长时间去排队买票”等类似的负面心理状态。我们的效率会因此大大降低。社会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生气或者有负面情绪的时候犯错的几率会是普通时候的许多倍。我们的 “快进”生活应该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的角度上的高效和高质的生活,而不是一味追求 “快”的盲目的、焦虑的生活。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他给的建议是:不管是什么学科,我们都应该 “慢”下来。这种慢不是效率上的慢,而是心态上的认真和仔细,是用沉着的心态应对外在的变化。大学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需要从点滴做起,积累经验,提高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速度,敷衍了事。否则的话我们将遭受社会的淘汰。从点滴中积累起来的知识往往使我们感觉更加深刻,更容易融会贯通。慢慢地去学,去悟比那些草草地为了应付考试而突击复习的人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于如何慢下来,心理学老师的建议是:从小事开始做,耐心地去读一本书,耐心地去背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耐心地欣赏一部喜欢的电影,耐心地淘一件喜欢的事物……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快和慢之间游刃有余而不至于迷失了自我。
希望大家能在自己的大学生活中把握好自己的速度,掌握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将时间安排得更加合理,使生活更有条理,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