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走在科创育人的道路上———访自动化学院“挑战杯”指导教师邓智泉教授


  “参加挑战杯是快乐的。”2006年9月,在一次由学校组织的“挑战杯”工作研讨会上,邓智泉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了他担任“挑战杯”指导教师以来所走过的4年心路历程。此后不久,这句话便成为当年 “挑战杯”的动员口号响彻南航校园。
  常言道,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2003年至今,邓智泉共担任了三届“挑战杯”指导教师,就在这三次机遇中,他所指导的参赛团队成绩便完成了由“探花”到“状元”的华丽蜕变。这三步走得稳重扎实。
  8年以来,从最初“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执着忘我,到中途“誓拿一等奖”的精益求精,再到如今“快乐挑战”的游刃有余,邓智泉面对“挑战杯”的心态愈加积极和开放,在这个过程中,褪去成绩的光环,科创育人的本色逐渐成为他的求索方向。“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2002年,校科技部向团委推荐我担任‘挑战杯’比赛的指导教师,当时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而且自己很多科研任务还处在关键的调试阶段,更糟糕的是,当时那个参赛项目还不成熟,真是让人想积极都积极不起来。”回想起9年前的一幕,邓智泉很是感慨。
  架不住“校团委领导那种春风化雨般思想工作”的攻势,这位在同事和学生心中 “原则坚定”的人,最终还是“输”给了自己“性情中人”的一面,毅然挑起了这副新的担子。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要么不做,要么就一定做好。”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科研上有点“倔强”的人忠实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以饱满的热情指导3名硕士研究生参与比赛准备工作,并动用了课题组一切可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甚至推迟了即将接受鉴定的科研项目。
  这是邓智泉的第一届“挑战杯”之旅,“那次我们获得了二等奖,虽然奖项不高,但是我当时感到特别自豪。”
  凭着绝不浅尝辄止的 “倔强”劲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邓智泉开始与“挑战杯”结下不解之缘。2003年至今,邓智泉共亲自指导三届“挑战杯”赛事,2011年,他所指导的“高速磁悬浮开关磁阻电机”参赛项目最终问鼎特等奖。
  如果说第一次参赛过程有些被动的话,那么“随后的两次确实是主动出击的”,没拿到理想的奖项不见得是件坏事,“说明我们还有提高的机会,未来我还有许多与各位老师和同学相处的机会”。
  虽然表情还是有些严肃,但邓智泉用行动道出了他内心真实的感受:“参加挑战杯是快乐的!”
  为学生站好岗、服好务作为“高速磁悬浮开关磁阻电机”项目团队的队长,汪波的“挑战杯”之旅还是在邓智泉的“邀请”和鼓励下开启的,刚开始的时候,他被安排在一个只有他一个人的课题组,可谓是纯粹意义上的“光杆司令”。
  “既来之,则安之。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上,开什么玩笑?做邓老师的学生,岂能言退?”汪波说,有时候,成功的确会得益于某一刻的冲动,年轻人就应该有一种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激情和闯劲儿。
  事实上,在这个最初的“一人团队”背后,始终有一双眼睛在关注着,始终有一双手在扶持着汪波稳步向前。在调试悬浮与转速的关键时期,“邓老师向课题组引荐了两位新成员,许培林和华春。”至此,三人小组的“建制”终于成型了。
  “电机转速提不上去,这个课题就是伪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邓老师几乎天天跟我们绑在一块讨论、试验、调试,不断为我们提出新的方法和方向。”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电机转速很快突破了9300转,华春说:“当天汪波师兄兴奋得不行,一直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就是 ‘哥能毕业了!哈哈……’”不过,邓智泉很快给快乐的小伙子们浇了一盆冷水,这只是万里长征的一小步,“要尽早破万,要做 ‘万元户’,以后的路还很长。”汪波回忆道,从那一刻起直到得胜归来,无论其间取得怎样的进步,队员们都将激动埋在了心里。
  2011年暑假期间,队员们经历了“一次难忘的爆炸事件”。汪波回忆说:“就在电机转速达到36000转的时候,突然‘嘭’的一声,功率变换器炸掉了,电容也被烧毁,整个房间全部跳闸。当时大家心里一凉,觉得这下是彻底完了。”就在队员们心灰意冷的时候,“邓老师倒没有在意这些损失,更没有责怪我们,而是引导我们将视角转移到了事故成因上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在邓老师技术和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了两周时间,我们的实验平台便恢复了。”
  对此,许培林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我倒觉得,与其说是邓老师帮我们恢复了试验平台,不如说是恢复了我们继续 ‘挑战’的信心。”
  在弟子们看来,“火眼金睛”的邓老师严谨得有些苛刻,“他用肉眼就能分辨出标点符号的全角和半角”“偷懒、耍小聪明的念头动都不要动”“‘挑战杯’大赛的申报书初稿基本被推翻”“PPT亲自把关 N遍”……当然,同学们心里有一杆自己的“秤”,曾任自动化学院辅导员、现在已是邓智泉博士生的刘程子说:“在这些严格得近似苛刻的要求背后,是邓老师一颗愿为学生站岗、服务的心。”“挑战”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2004年7月,邓智泉开始担任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生教学工作。“2006年正好赶上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时间又非常紧张,这样前后就错过了2007年、2009年两届‘挑战杯’。”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因为分管工作的原因,邓智泉与“挑战杯”的缘分仍在续写着。
  事实上,无论邓智泉“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分管”时期,自动化学院在“挑战杯”赛场上一直有着骄人的成绩:2007年第十届特等奖、2009年第十一届一等奖、2011年第十二届特等奖和一等奖。
  优异成绩的实现必然得益于某些普遍经验的继承和发扬,经过多年实践,褪去成绩的光环,提炼、“融合”其中科创育人的经验和规律,创立一个“铁打的营盘”,自然提到了学院的议事日程之上,这个“营盘”就是制度———确保“挑战”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或许,这也是对前人最大的褒奖和慰藉。
  据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沈伯秀介绍,2012年新学期开始,学院将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如设立科创基金等进一步扶持科创团队,巩固并发展学院科创育人成效。
  沈伯秀说,相关制度的基本框架正在搭建之中,“如设立院级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基金。在扶持和孵化本科生科创团队方面,每年度给予一定额度的运行经费支持,要求团队长期化,队员新老交替制度化、规范化。”
  “除此之外,还可以冠名全额支持或部分支持院级本科生科创赛事,从不同年级角度、不同深度和方向,鼓励学生组织设立各类科创赛事,宣传和普及科创平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科创精神,培养科创能力,对学院来说也是大浪淘沙,培育高效精品科创活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