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凝心聚力 真抓实干努力开创人事人才工作新局面张明旭在2011年人事人才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摘要)凝心聚力 真抓实干努力开创人事人才工作新局面张明旭在2011年人事人才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摘要)


  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年召开重点围绕师资工作的人事人才专题会议,是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人才工作和全省高校人事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项重要举措。 向大会所作的人事人才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学校人事人才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查找了学校在人事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学校人事人才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的人事人才工作的具体任务进行了部署。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下面,我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做好学校人事人才工作再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十一五”期间,我校人事人才工作整体推进,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学校科学发展、实现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宏伟目标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这些成绩凝聚了大家的辛劳和智慧,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眼花缭乱的数据背后,隐藏着我校人才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从主观上认真分析、积极面对,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人才队伍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认识到解决上述问题对人才成长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深刻认识到加强人事人才工作对“人才强校”和建设“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可以说,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全面大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时候了。学校要发展、要提升,关键在人才。现在,最需要的是人才,最需更新的是观念,最需改革的是体制,最需增强的是活力。为此,在今后的人事人才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明确人才工作的目标,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推动人才队伍数量的增加、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升;二是必须坚持把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人才工作的关键突破口,努力培养造就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建成良好的学术梯队,带动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必须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立足自主培养,大力引才引智,既要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又要注重现有人才的培养、支持与发展;四是必须坚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工作,积极为年轻人才成长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促使青年英才脱颖而出,形成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统筹兼顾各类人才协调发展思想决定行动,观念决定出路。解决人才观问题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首要问题。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在解放思想中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推出发展举措、促进科学发展。
  教学科研岗位上有人才,党政管理岗位和实验辅助岗位上也有人才。人才不是教学科研人员的专利。教学科研队伍是学校人才队伍的主体,这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优先发展,毋庸置疑,但并不代表其他人才队伍就不重要,他们对学校的建设发展也至关重要。我们要树立大人才观,一视同仁地尊重各类人才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重点加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党政管理队伍、实验辅助人员队伍的建设,真正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全面推进学校三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引进的是人才,现有的人才也是人才。我们不能“招进了女婿气走了儿子”。我们要重视对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尤其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的紧缺人才、对学校建设发展有特殊意义的人才。因为谁拥有拔尖人才,谁就能占领学科高地,引领学术潮流,获得竞争优势;谁拥有大师,谁就拥有学科品牌、学术影响力和学校声誉,所以我们要采取特殊政策、超常规措施积极引进。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这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也是加快我校人才队伍建设最简单、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常常用“钱学森之问”来审视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想方设法培养出大量的我们自己的专家、名师和学术骨干。
  博士是人才,硕士生、本科生也是人才。教授是人才,副教授、讲师也是人才,是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培养的人才。学历、职称不是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人才评价中的作用,力戒用行政评价代替学术评价。在制定和贯彻落实人事人才各项政策时,我们要淡化学历、职称观念,突出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探索和制定符合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等不同学科特点的评价指标,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不能让有真才实学者受埋没、被排挤,不能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者消干劲、失信心,不能让老老实实干事者白干事、老吃亏。我们要加强岗位聘后管理,建立健全聘期考核评价制度,搭建职级之间上下浮动的桥梁,畅通职务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渠道,激发各类人才潜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目前对学校而言,重点是解决好人才不被用、用不好的问题。人才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我们要力戒求全责备、完美人才的思想,用人所长,用当其位,用当其时,用当其愿。要充分发挥人才在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学校管理制度,使得人才工作上有保障、学术上有权威、治学上有主见、管理上有声音。要唯才是用,大胆使用,敢压担子,在使用中培养人才、锻炼人才,使各类人才干得“顺心”、干得“舒心”、干得“安心”。
  三、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切实提高人事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的事,而是人人有责,需要举全校之力去落实。
  第一,坚持依靠人才谋发展,落实学校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安徽理工大学“十二五”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已经发布实施。《规划》确立了我校人才队伍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发展思路,提出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具体目标,是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人才工作的战略性、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
  各单位要进一步增强“人才是兴校之本,强校之基”的思想意识,将人才工作作为头等大事、第一工程、首要任务,抓紧落实。尤其是要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思考,超前谋划,研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人才工作政策或具体举措。要认真研究和积极争取、用足用活国家、地方和主管部门在人才方面的各种有利政策。要统筹经费配置,进一步加大经费使用中用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比例。自觉地把“人才强校”的战略部署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同时,我们还要采取积极灵活的政策,吸引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优秀人才资源为我所用。
  第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落实人事人才各项政策。各单位要认真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把人事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单位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真正做到重要政策亲自研究,重要任务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工作亲自督办,切实解决本单位人事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人事人才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的方方面面往往都是利益问题、焦点问题,往往与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人事工作不仅很辛苦,而且容易得罪人。我们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又要坚持原则,讲究工作艺术和工作方法。要把优质服务贯穿于人事人才工作的始终,做到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延伸管理。对于重大、复杂、敏感的事项,要集思广益、充分协商、科学论证,争取用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同时,要合理引导教职工的预期,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职工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
  第三,坚持德才兼备,落实崇高的道德准则。著名的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我们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选才标准,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人才队伍道德教育,引领各类人才恪守职业道德,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使命。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弘扬科学与民主精神,鼓励探索,鼓励创造,鼓励冒尖,宽容失败,克服急功近利倾向,摒弃浮躁之风,严禁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坚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环境造就人才。全校教职工要进一步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制度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学术环境、生活环境。要满腔热情地关心人才,千方百计地解决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都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潜能,变人才拥有优势为人才产出优势。要切实把对优秀人才的关心爱护支持帮助、表彰奖励落到实处,进一步形成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老师们、同志们:
  新时期、新阶段,学校的人事人才工作迎来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事关我校建设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图大业,涉及每一位教职工的个人发展。我相信,只要全校上下都来重视人才工作、关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参与人才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我们就一定能够把学校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就一定能够为推动学校“十二五”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