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进一步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 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是对全党全国人民的要求,更是对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大学生的厚望。
时代对人才提出了崭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积极应对 新形势,把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入研究,强化实践。学院在创新人才发展的大视野下,建立创新教育新 机制,精心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努力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2011年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浦旭鑫的《高效安全水解制氢材料的合成及其发电装置的研发》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并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其实,早在2009年他就征战两年一度“挑战杯”并获得上海赛区三等奖。如今已研一在读的浦旭鑫说,“挑战杯”是他创新生涯的一个里程碑,他会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本科一年级时上无机化学课,任教老师余锡宾生动精湛的教学使浦旭鑫由衷地喜爱上了这门课,并由此开始参加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学院科研氛围的浸润,老师的言传身教,学长们的传帮带使浦旭鑫愈发着迷科研。大学三年在奉贤校区就读,他却经常奔波在徐汇、奉贤两校区,进实验室做科研。大二暑假整整两个月,他一头扎进徐汇校区实验室,跟着余锡宾老师和研究生学长一起搞科研。浦旭鑫说,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甚至春节,实验室里经常灯火通明,他和很多同学依然忙着实验、交流、讨论。备战“挑战杯”的那些日子,余锡宾老师更是悉心引导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关键之处予以有力的点拨。眼下浦旭鑫忙于学业的同时正思考、酝酿新的课题,迎战下一届的“挑战杯”,他有意在“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等方面力求新突破。
在生环学院,像浦旭鑫这样喜爱科研,执着研究,热衷发明创造,取得卓然成绩的学生为数不少。“挑战杯”生环学子捷报频传:第十届“挑战杯”,周平乐荣获一等奖,实现了我校“挑战杯”一等奖零的突破;第十一届“挑战杯”,杨绪勇荣获三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许辉获得二等奖,卜扬、浦旭鑫分别获得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上海市“市长提名奖”、宝钢奖、上海市“科创杯”奖,“上汽教育杯”奖,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一长串颇具含金量的奖项,展示了生环学院学生们不凡的创造力和创新风采,印证了学院在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崭新理念和实践,以及取得的卓然成效。
生环学院以“创新引领学生发展”为理念,把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依托自身的科研条件和雄厚的科研力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科研、科技创新活动中,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学院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科研功底,更具有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协作奉献的精神,在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专利申请上领先一步,引领了创新之风,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树立了榜样。
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在一起交流探讨,思维碰撞,激发创新火花,及时向学生介绍专业发展趋势和科技前沿资讯,对学生的科研项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在实践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善于质疑,积极探究,寻求结果,不轻信传统理论,敢于挑战权威、挑战前人、挑战自我。
除了一支高素质、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外,学院努力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学院下大力气加强化学、生物等各类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在实验研究中,老师们积极引导学生探寻科学的奥秘,体会研究的乐趣,感受合作的力量,汲取集体的智慧,激发创新之活力,分享成功的快乐。
老师们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善于发现人才、精心育才,余锡宾教授、黄杉生教授、开国银副教授等用实际行动诠释“得英才而育之”,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生环学院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班导师、导师制、研究生学长帮带制、学科竞赛制、评优奖励制等,鼓励自主创新,提升创新驱动原动力。
学院从2004年开始设立班导师制度,为每个一二年级本科班级配备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作为班级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业辅导和科研创新工作。目前,学院近50个本科班全部实现班导师全覆盖。
除了班导师外,学院还在三四年级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为有科研兴趣和特长的学生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提供创新发展的平台,进行专门化的培养。
在本科生层面,学院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率先提出并实施研究生科研帮带制。学院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在研究生学长的帮带下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共同参与科研课题的交流讨论,查阅资料、科研文献,分享科研心得、创新感悟。
学院建立竞赛机制,根据专业学科特点,每年组织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奖赛。学院还利用暑假对具有创新潜能的学生进行实验技能操作培训,连续四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上海市高校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和全国师范类高校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自2008年以来,获得多项一、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荣获第二届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创新项目奖。
所有这些活动,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通过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科研的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提升。竞赛赛出了水平,促进了学生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比、学、赶、帮、超,加快前行的步伐。
多次倾心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并屡获大奖的生环学院教师余锡宾教授说,搞科研、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对他而言绝非压力之下所为,而是他自己真正的兴趣使然、职责所在、使命驱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我们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辅助,也是帮助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培养人才其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创新人才。引领学生走创新发展之路,做真正有利于自身终身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事,作为教师,义不容辞。
怎样推动学生由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向自主创业迈进一步?生环学院在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中始终贯穿创新教育这根红线,还特别举办了有关创业教育的主题讲座、培训,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大学生自主创办的企业。
“知识点亮人生,创业成就未来”上海聚科生物园区创业导师校园行活动,特邀上海泰坦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应波、上海寅嘉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爱国、上海百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EO张扬、上海聚科生物园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炯生、上海聚科生物园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朱正刚等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进行创业经验分享与创业心得交流。
生环学院遗传学专业研究生、自主创业者、现任上海煊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军说,聆听创业者的不平凡经历和富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可以让有意创业的学生提升创业理念、了解有关创业政策,学习创业技能技巧;与创业成功人士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可以释疑解惑,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好创业之路,获得创业的成功。
学院结合生涯发展推出“分层式”创新创业教育。在研究生中推出专题活动,以培养科研兴趣为先,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创造、创业,成就自我。在研一学生中主推生涯规划系列讲座,在研二学生中主推科研创新项目申报和出国留学深造讲座,在研三学生中开展创业培训等活动。在本科生中积极组织创业梦想节活动,动员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
生涯规划、科技创新,使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2011年,学院学生申报上海师大学生科研立项近80项,其中成功立项12项,重点项目4项。科研项目成果评审获校级奖项4项。仅2011年,研究生获得校学生科研奖励金额近13万元,有7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费出国留学基金项目资助赴国外攻读博士,1名研究生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的全额奖学金,另有12名学生考取国内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多名学生在读期间自主创业,公司运作良好。多名毕业生进入了3M公司、中科院、中石化、山东核电、海南电网等高层次单位就业,成为职场精英、科技新锐。
因出众的创新能力被3M公司相中并提前录用的生环学院2011届毕业生汪正军,现任3M研发部技术主管。他在从事煤化工工作一年后,报考我校研究生,面试时,“走进化学楼,浓浓的科研氛围扑面而来”,更令他难忘的是第一堂研究生课程,问鼎“挑战杯”一等奖的师兄周平乐讲述了自己在校、在职的科研经历,社会需要怎样的创新人才,三年研究生生活的目标、怎样达成目标等等。学长的现身说法,年轻心灵的交流,使汪正军顿时有了“方向感”和“动力源”。
研究生科研“下手早”,得益多。
刚入学,其他高校的研究生还在课堂上课,可九月中旬入学的新生,“十一”长假就跟着导师进了实验室,边学理论,边实践,边研究。良好的科研条件、软硬件设施,让学生查资料、阅读外文文献、做研究得心应手。导师常在学生中间,并不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是探讨启迪、指点方向,还常组织大家与交大、复旦的研究生交流,互动也催生了奇思妙想。
走产学研合作之路,科研要实现产业化。学生科研在项目、技术等方面既有创新,又贴近企业的要求。
“工作后,更是感到导师给我的影响受益无穷!”刚从美国学习培训回沪的汪正军说,读研时与科研团队一起合作研究,学会了善于利用资料、寻求帮助,这对干工作同样重要!精诚合作,才能成功。
欣闻今年工博会上,读研期间与龙洲公司合作的科技创新成果“隔热涂料”受多家企业青睐并有意合作,汪正军说:“把自己的创新产品卖出去,那是科研最大的快乐!”
科技创新,金灿灿沉甸甸的“挑战杯”奖杯固然夺目,但生环师生更看重的是“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在市场上实现价值最大化,创造社会价值。”为此,学院积极拓展渠道,多方联系洽谈,有的成果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用创新理念和崭新的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为人们造福,成为学院师生的共同选择和执着追求。
挑战与创新交汇,光荣与梦想同在。在学院创造的平台上,学生们在科研中思考,在挑战中磨砺,在创新中求索,在进取中超越,他们与时代共进步,唱响了一曲嘹亮的创新颂歌。(记者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