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辉煌“十一五” 迈向新未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回眸









  “十一五”期间,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院教职员工,抓机遇,促改革,谋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9月,设有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现有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01人,其中本科生752名、研究生49人。
  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在光电医学仪器、医学信号检测与图像处理、生物医学光子学、生物制药、生物材料、生物与化学分析检测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十一五”期间,新增1个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生物医学工程吉林省重点学科;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申报成功省级优秀课程 2门、校级精品课程 1门、校级优秀课程4门。学院建成吉林省生物检测工程实验室、吉林省中药生物工程二级实验室、国际生物光子学3个科研平台,组建了合理的学术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近五年,学院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 130篇,其中检索论文 28篇;申报专利 15项;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其他市级奖励3项;主持各类项目35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合作“863”子课题项目2项,省科技厅及发改委项目13项,其他项目近20项;科研到款总经费1000多万元。
  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学院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为关键,积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喜人局面。“十一五”期间,学院新增教授1人,副教授4人,目前现有教职工人数达到50人,其中专任教师35人,45岁以下教师31人;教授5人,副教授1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在读博士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0人。近年来,先后引进归国博士1人、国内博士后3人,同时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神经生物研究所所长杨雄里教授为名誉院长,极大地增强了学院的师资力量。
  实验条件大幅改善学院注重实践教学,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环保、资源共享、面对未来、协调发展”的原则,创建了巩固基础、强化专业、倡导交叉、鼓励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五年间,搭建了许多特色鲜明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实验教学平台。在完善原有的生命科学基础实验室、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增生物光子学实验室,使学院本科教学实验室达到5个,总面积26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400万元,承担全院3个专业、21门课程、1216学时的课堂实验及校内外技术培训等任务。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学院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五年来,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16项,省市级学科竞赛奖励47项,校级学科竞赛奖项121项。2009年在吉林省首届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大赛上,就荣获一等奖 1项、二等奖 2项、三等奖1项。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2003级张瑶同学保持着校运动会女子跳高、跳远纪录,2006级吴忠富同学在全国山地运动会山地多项4人混合组比赛中获得第6名。
  为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学院将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高年级的就业指导服务并重,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近两年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毕业生考研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应用的人才教育理念,在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下,稳定规模,优化结构,以内涵建设为重心,以质量提升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为主攻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为建设省内先进、学科特色鲜明的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