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子勇创佳绩,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天津市一等奖1项,天津市三等奖3项。获奖级别和人数,都创下我校参加该项赛事的最好成绩。“竞赛+培训”的工作模式,也为我校大学生主动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稳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做出了新的尝试。带着兴奋和激动,记者走访了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和指导老师,了解他们赛场内外的经历。
本报记者近日走进工程训练中心,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学生的董超老师进行了访问。在工程训练中心内,身着迷彩的学生正在紧张的进行工程实训,操作车间内,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等设备让人应接不暇……作为一个文科生,在这样一个工科气息浓重的环境里多少会让人觉得新奇和激动。董老师就刚刚落下帷幕的全国赛事和中心的日常培训情况与我们进行了交谈。
此次比赛中我校选拔的33支参赛队伍,经过了各相关学院历时两年的艰苦培训和准备,在假期开展集中培训,并在赛前进行了全方位模拟,包括题目确定、方案论证、资料收集、产品设计、材料器件选择、作品制作、完成调试、撰写报告等数个环节。模拟赛后,指导老师对每个作品都进行深入点评,为学生更好的参加比赛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在辅导中,老师们还注意观察学生,发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并根据他们的优势调整工作任务,发挥各自所长,创建一个最和谐、最有竞争力的团队。
竞赛成绩是平时训练的积累,工程训练中心还举办过多次科技竞赛,如趣味电子设计竞赛、排雷赛和最近刚刚结束天津理工大学第二届电子设计竞赛。在赛事中积累经验,在把科技创新活动常态化的同时发挥工科院校的优势,把这方面的活动做大做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激情,培养团队意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协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我校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更是为中心的工作展开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或许是受到此次全国大赛优异成绩的鼓舞,许多同学都对科技创新活动跃跃欲试,董老师对准备参加和正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他表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你会在动手中、思考中得到乐趣,另外还要有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的精神。董老师还说,最近几年来随着我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不断增多,覆盖面也越来越广。相信通过全校师生的齐心努力,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会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