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悦读 我参与 我成长———记我校2011年“读书月”活动
11月8日,以“我悦读、我参与、我成长”为主题的河海大学2011年“读书月”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在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开展了“读书之星”评选、主题征文、专家学术讲座、电子资源培训、馆员草根泥塑展等一系列贴近读者的文化活动,活动为期一个月。
“这个‘读书月’活动办得很有生气!”
11月18日,鞠平副校长莅临江宁校区图书馆,视察了此次读书月活动。在高新陵馆长的带领下,鞠平副校长参观了“泥旦旦”讲故事———馆员草根泥塑展览、“爱书,爱图书馆———爱心图书捐募活动”和“志愿者爱心修补图书活动”,并与志愿者合影留念。随后,鞠平副校长还参观了我校江宁校区图书馆的古籍展览馆和数字资源馆。
“这个‘读书月’活动办得很有生气!”在参观完各项活动后,鞠平副校长表示。当问及此次活动中有哪些使人印象深刻时,鞠平副校长表示,此次活动形式都很新颖,如泥塑展、“爱心修书”、“爱心图书捐献”、“走进图书馆台前幕后”等,提醒同学们要珍惜、爱护书本,同时也提高同学们对图书馆可利用资源的认识,使得图书馆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认识“书”的概念开始“读书月”活动是我校一项传统图书馆活动,今年也将在“读书月”期间陆续开展各项活动。
从以贴近全校师生、增进读者与图书馆员之间相互了解的“走进图书馆台前幕后”参观活动,到陆续举办的专家学术讲座以及电子资源培训讲座,从2011年度河海大学“读书之星”的评选,到针对学生的“我所阅读的一本好书”、“假如我是馆员”主题征文和各类读者座谈会,从以志愿者爱心修补图书、爱心捐书为主要内容的“爱书·爱图书馆”主题活动,到“泥旦旦”讲故事———馆员草根泥塑作品展以及针对离退休干部的书画作品征集活动,纵观这次“读书月”活动,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很吸引人。
11月23日,在聆听完高新陵馆长题为“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与发展分析”的专题讲座之后,我们就此次“读书月”活动采访了高馆长。
“过去的读书活动,一般形式就是大家聚在一起,以读书为主,探讨人生,而这些年以来,‘读书月’变成了一种活动,一种科技创新的活动。”高馆长首先给我们指出了现代“读书”活动的不同形式和意义。
“我们举办‘读书月’活动,首先是想让同学们知道现代意义的‘书’,现代意义的‘图书馆’,从认识‘书’的概念开始。”“让同学们能够好好利用现代的‘书’,为自己服务。”正如高馆长所说,在电子资源繁荣的今天,“读书”的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此次由我校图书馆主办的“读书月”活动,也正是契合当下形势,首先“从认识‘书’的概念开始”,增强大家“读书”的意识和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意识。
“同时,我们这次活动也是馆员工作的一个展示,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更加创新,能够主动伸入到学院进行宣传,从而得到学院和老师的配合。”高馆长在谈及“读书月”活动意义时还这样提到。“让资源产生效益”
“学校花那么多钱买来的数据库,我们希望真正能够让资源产生效益,能够让资源变成本科生的知识,变成研究生创新的源泉。”高馆长还讲起自己的经历,问到本科生对学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的利用时,其回复往往是不尽人意的。
讲到图书馆数据资源的利用时,高馆长说,“研究生在图书馆数据库方面利用得比较好,而本科生就用得很不充分了。”“所以我们今年借‘读书月’活动向本科生主推图书馆数据资源。”
目前,我校图书馆有39种网络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其中含电子图书70多万册,电子期刊8万种(其中全文电子期刊3万多种),生均电子文献约30种;全校生均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合计馆藏量约95册种。这么多的电子资源如果没有被好好利用,真得很可惜。
“所以,我们要有‘推广’、‘营销’的意识,将图书馆的资源‘营销出去’”高馆长说,“我们希望老师课堂上能够去推动、鼓励本科生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高馆长也讲到自己的体会,在本科生毕业设计时,数据库的利用很重要,而老师又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可以留给学生一个题目,促使他去利用相关学科的数据库资源,这样的方式就很好。”
“其次,我们希望通过办讲座的方式直接向同学们介绍图书馆数据库的相关知识。这方面我们希望得到图书馆读者协会、团委、学生会、班委等学生组织的支持。”
高馆长一直向我们强调“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希望借此次活动,能够引起同学们对“信息素养”的重视,能够让更多的本科生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
形成读书氛围 分享读书快乐“不读书的人,会觉得他的思想很‘枯燥’,表达很‘直白’,没有思想性。”“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去多读书,读各种书。”“通过读书,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够去提高对世界的感悟,使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更豁达。”高馆长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我们希望能够使图书馆形成一种读书文化,形成一种氛围,大家可以去分享读书的快乐。”高馆长表示。
此次“读书月”活动的举办也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他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对同学们读书和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带来一定的启示。 (王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