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利连着江河湖海,从事水利工作、服务水利事业,自然要与江河湖海打交道,靠的不仅仅是坐在书斋里读万卷书,还要到“江湖”上去行万里路,到水利基层一线、工程现场和田间地头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时提出了水利精神———“献身、求实、负责”,无论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的献身,还是“每一项工程都要经得住当代、也要经得住后代的考验”的求实和负责,都是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精神要求和实际原则。
以水为师 行走“江湖”
与水利结缘的河海大学,水注定成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关键点。水利是个大课堂,水本身是本丰厚的书籍。以水为师,河海学子奔赴四方,在江河湖泊中历练和学习,在广阔的水利世界里“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针对我国“水多、水少、水脏”的水情,围绕社会热点水利问题,进行主题式暑期社会实践。
“水多”问题是国家和百姓的一大心患。上世纪90年代的10年里我国有6年发生大水,直接经济损失逾万亿元。近两年,洪涝灾害更是频发,去年有28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1.24亿人受灾;而今年的洪涝灾害正在肆虐,很多大城市瞬间成为“淹城”。河海学子也密切关注这个问题。7月28日,《扬子晚报》以《河海大学10学子为秦淮河22个排水口“体检”》为题,对我校环境院“赴南京市调查内秦淮河中段雨污水管错接混接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进行了整版报道,同时,《江苏教育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而这仅是今年学生调研“水多”问题众多团队中的一支,仅近三年,我校就组织学生对“富水”地区的32条河流、28个湖泊、22个水库和96个城市的“水多”问题进行了调研实践,如对“临安市近年来山洪灾害情况及预警能力”、“浙西南地区水库”、“南通濠河”、“淮安水利设施”等方面进行的调研考察,都取得了预期成果。
“水少”问题长期持续存在,我国有4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全国有2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668座城市有400多座缺水,1.6亿多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就西南等地区的季节性“水少”问题,我校实践团队注重其造成的相关社会问题,并探讨应急性措施。去年我国西南地区大旱,我校有12支暑期实践团队前往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裂隙水资源分布及当地居民用水状况”、“西南地区抗旱防涝灾害措施现状及利用情况”、“西南大旱对水利人才需求结构”等方面进行调研。从2006年开始,我校每年还组织1支以上的博士团赴西南地区进行调研,实践与帮扶相结合,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对西北等地区的区域性“水少”问题,注重挖掘区域特征,从长效角度考量,比如对“西藏水利概况及发展情况”、“敦煌节水状况探究”、“山西朔州水资源分布、利用与旱情”等方面进行调研。
“水脏”问题则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我国当前水治理中的顽疾。我国5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118座大城市中约有98%的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7年,我校各学院学生骨干组成了“南京的水”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对古都南京城的河流、湖泊、井泉和桥闸进行全面摸排,深度培养学子们的亲水和爱水之情;2009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主题,围绕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组织了“长江突发性水污染南京城市供水应急措施调研”、“蓝藻敲响警钟,关注太湖生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河道底泥污染现状及处理技术调研”等团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绿手帕”等生态环保调研及实践活动,投身“绿色江苏”、“生态江苏”建设。
此外,河海学子还密切关注我国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在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等大型工程现场均可见到河海学子暑期社会实践的身影,如水电院开展的“三峡水库漂浮物分布及运移特性与治理调查”,给三峡水库的清漂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提出了合理建议,受到当地管理部门的好评。还有土木院开展的“洋口港发展对当地农村影响调查”,能电院开展的 “南水北调江都段的基础设施调查”等,都给学子们上了一堂丰富的实践课。
以水为媒 脚踏实地我校按照“立足特色,发扬传统,取得实效”的要求,挖掘特色,不“刷”形式,不走过场,不“跑偏”,着重在“实”字上下功夫。学生们充分利用水这个媒介,上电站、下湖泊、访水库、走河流、建基地、签协议……实实在在地进行“上山下乡”。多年来,利用而不限于这短短的7天左右时间,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培养出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水利基层人才,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实”表现在学生学得实、做得实、有实效。河海学子们前往当地水利局、水文局等水利主管部门,积极深入农村、城市、厂矿等基层一线,寻访河海校友、老水利人,探寻水利遗迹、著名水利工程等基层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调查关注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居民饮用水安全、农业水利技术等热点问题。通过社会实践,为人民群众留下实实在在的成果,为促进水利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河海学子的积极贡献,也使学生自己真正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得到历练和提高。学生们都想方设法出成果,得锻炼。2010年,我国开展第一次水利普查,我校组织了多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参与水利普查,为全国水利普查贡献一份力量。其中,一支由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学员组成的小分队开展了对淮安市王兴镇水利设施的调查。在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中,他们主动要求深入基层,住在当地农民家中,对王兴镇的水利规划布局以及每座水利设施的建设原因、用途、经费、后期维护成本和产生的效益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考察了正在建设的水利基础工程。队员们还访问了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并挨家挨户走进农家,就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用工以及对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的影响等问题与农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宣传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征求了农民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们的好评。
“实”来自于学校对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视,一方面,校院两级单位投入充足,确保各实践团队“不差钱”。2011年有137支校级团队,占团队总数量的25%,对于实际需要的团队还会进行“额外拨款”,出去的近15000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践计划。此外,学校还发挥丰富的校友资源,利用合作发展委员会平台,与水利单位建立大量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目前与全国7大流域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了150余个实践基地,全校各专业均有2~3个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河海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不停留在简单的“挂牌”,而是有实实在在内容,实践基地单位会安排专人负责,甚至配备办公场所,购置实践仪器和设备,定期与学校老师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学校给每支团队都配备了专业的指导老师和带队老师,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实践,全程陪伴指导。在2011年,就有500多名教师带队指导暑期社会实践,从校长书记到一线教师和辅导员,其中不少都是大教授、名导师,甚至是院士、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
建校之初,“老河海”的教育理念就有“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大量实践环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便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经常组织学生们到佛子岭、丹江口等水利枢纽建设工地进行实践。为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我校将实践基地扩展到大型工程建设工地。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校就在葛洲坝水利枢纽、新安江水力发电厂以及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等建设工地建立了实践基地,并于90年代将实践基地扩大到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建设工地。我校成为在长江三峡建立实践基地的第一所高校,这些大型工程单位的专家们都成为了我校最忠实的导师。近些年,为加强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学校建立了长江、黄河、淮河、松辽、珠江、西部水电开发、江苏省交通规划院有限公司等高层次的研究生实践基地,这些基地是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研究生创新中心的组成部分。基地的254位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院士、工程设计大师等成为河海的“产业教授”,亲自指导学生,培养了数百名水平高超的研究生。
以水为德 水到渠成在多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河海学子承继“河润万物 海纳百川”的风范,以水为道,以温家宝总理在我校提出的“献身、求实、负责”现代水利精神为追求,注重通过实践提高技能、丰富知识,成为一名合格的“水之子”。
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投入大、覆盖面广、成果多、社会反响好。在这几年的大学时间里,几乎河海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3次以上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参与率达到100%以上。因此,常常有股幸运感弥漫在河海学子心头。学校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上采取个性化安排,三年三类三重点,即一年级学生以“认识实践”为主,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国情、民情、水情,开展爱国、爱水、爱校教育,培养“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的学子情怀,重点解决思想态度问题,端正学风;二年级学生以“工作实践”为主,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调研考察、挂职锻炼,置身工作现场,体验工作过程,重点解决工作能力问题,提升素质;三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以“生产实践”为主,结合所学专业到相关单位开展生产实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强化专业综合素质,积极寻找并培养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重点解决动手和应用问题,学会创新。
水文院水务工程专业的刘默尧同学,被称为“实践狂人”。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做好本分,水到渠成”。在第一次率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时,由于前期考虑不周,致使调查结果数据不全,没能及时结题。为了能在限定时间内结题,团队迫于时间紧张想要“借用”网上的数据蒙混过关。默尧作为负责人待团队冷静后,提出“不能因为赶着结题而造假,做社会实践追求的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其中的过程。”最后默尧的团队向校团委提出延期请求,经多方努力,课题顺利结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团队入选团中央和水利部联合举办的“全国大中专志愿节水专项活动”重点团队,同时默尧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由周庄水环境治理谈大区域水环境概念》。尝到了暑期社会实践甜头的他,大学四年里,每年都参加社会实践,并都获得了预期成果,刘默尧因此被评为我校2010年实践类的 “十佳学生”。工作后的他说:“我在单位里上手很快,主要得益于大学时期参加社会实践时在南京江宁、淮安以及郑州等地水利局的实践经历。”
我校把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当作学生与社会的一次沟通、一次对话和一次亲密接触!自1991年国家倡导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来,19年里,我校17次被评为暑期社会实践全国先进集体。但与其他高校有所不同的是,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不走寻常路,而是充分发挥学校水利类高校排头兵的特色优势,紧扣水字做文章,学生深入“水里”,服务水利,取得显著成效。 (张春平 刘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