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文化之我见
打出租车跟司机讲:“去松岭路,中国海洋大学”,司机总会由衷地说:“又拉了一个文化人”。在普通老百姓眼中,大学里的老师有文化,不流于世俗,在某些方面有见解,甚至高深的见解;大学里的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力量所在。有文化,实际上也从一个方面折射了社会对大学的认识观。
那么大学到底代表了怎样的文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的是大学对品德的弘扬和人在品德方面的追求。只有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而志向坚定是沉静、思虑详审的基础,有了详审的思虑才能探究事物之根本,从而有所收获。细细考究当代的大学现状不难发现,一句话囊括不了大学文化,一个词也涵盖不了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行为准则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表现出与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等不同的特征,是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从中国大学的发展传统看,中国之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其核心功能,服务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其终极价值,德高为范为其普遍的行为准则,以人为本、崇尚学术为其管理的原则。大学的价值取向决定其功能定位,而行为准则受其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所左右,管理方式是为功能的实现而服务的。四者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才能体现大学价值之根本。
中国海洋大学的建立、发展和演变始终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利益相连。创建之初的校纲就开宗明义“以教授高深学术、培养硕学宏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历史上的抗日救亡,心系国运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前辈们以科学家和教育家的眼光,站在国家与民族的峰峦上谋略设计中国未来的海洋事业。从国立青岛大学时期杨振声校长提出发展海洋学科,到国立山东大学时期建立中国第一个水产系、第一个海洋研究所,创办第一个物理海洋专业,这些创举不仅是中国海洋科教事业的发端,也为青岛发展为海洋教育与科技城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今日中国的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管理和海洋战略规划做出了巨大贡献。今日之中国要早日摆脱落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离不开全球化的运作,海洋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利益所在。黄海、东海、南海到马六甲海峡甚至印度洋,都成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生命线。半岛蓝色规划、南海战略设计等举措都是学校在民族复兴时期,为实现我国中等海洋强国的目标而做出的超前谋略,彰显大学对国家的责任和对民族未来的把握。所以中国海洋大学的文化特征之一是服务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价值文化。
大学的价值文化靠培养的优秀人才去体现。纵观国内名校如清华之历史,其百年树木之年轮莫不由教育巨匠和优秀学子而镌刻,可谓群星璀璨,永耀华夏。洞悉国家现状,把握世界潮流,为国储才是大学的首要职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在毕生中一定要做好的事情。现在我们讲传道,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让学生热爱祖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传好道,必须授好业,没有授业,道亦不存。授业的同时一定要解惑,如不解惑,则道不明。闻一多、老舍、梁实秋、王淦昌等许多名人都曾在海大园的教学、教育史上留下厚重一笔,一代胚胎学宗师童第周教授、卓越的海洋教育家赫崇本教授、海洋科技教育界的名师张正斌教授等等更是凭渊博的知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海洋科技精英,为祖国的海洋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与国家命运相连,学校在最初的几十年历经坎坷,但是文理渗透,发展海洋的初衷没变。经过80多年的发展,从海大走出了大批科学家和文学家,以及数以万计的的各类人才,充分体现了海大求真务实、兼容并包的教学文化。
要做到传道受业解惑,一定要德为先。这也是教师要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所以国之大学通常是存放国家文化精魂和道德良知的地方。赫崇本教授曾赴美专攻气象和海洋,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但是他着眼祖国海洋科技之未来,“甘愿做人梯、做铺路的石子,为探索海洋科学奥秘的人搭肩、垫脚”。张正斌教授坚持49年为学生讲课,到了古稀之年仍然坚持站在讲台上给本科生授课,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文圣常院士淡泊名利、勤恳敬业,在自己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将获得的科技奖金捐给家乡的希望小学,并捐赠10万元港币和10万元人民币在海大设立文苑奖学金,激励一届届学子热爱科学、热爱海洋、热爱海大,努力学习,成才报国。形骸有尽,精神不灭,正是在一代代品德高尚的老师们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心里的火苗被点燃,德与智并进,薪火相传,成就了今日海大之崇德尚善的育人文化。
简言之,海大文化包括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文化,探索进取的学术文化,兼容并包的办学文化,崇德守朴的育人文化。在当前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我们更应该强调育人的核心功能,积极探索培养和发掘学生潜力、造就硕学宏才的授业之道,大力倡导以德育人、崇尚学术的教学风气,营造优秀人才成长和加盟的氛围,从而彰显大学文化之魅力,实现谋海济国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