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用爱心抚平地震创伤,用双手重建美好家园”———走进美好家园全国百所高校学生记者地震灾区行活动是由团中央学校部、四川省重建办、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团省委联合举办的,此次活动的参与者是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120名大学生记者,我校校报记者、公管院08级广电专业陈静同学凭借丰富的采访经验和较为扎实的文字基础,成功入选此次地震采访活动,成为我校唯一一位大学生记者代表。
此次四川地震灾区行活动共有三个活动小组,分别奔赴汶川、北川、青川三个灾后重建地区,在此期间,她参观了北川旧址、抗震纪念园、经济开发区等地;并积极与北川中学、擂鼓八一中学的小朋友们进行互动;同时进村入户,与灾区人民进行面对面沟通慰问。
2008年,5月12日,我很遗憾没有在第一时间来到四川,冲锋在第一线。历经了3年的辗转,我终于从南京来到了四川,28个小时的火车车程仿佛穿越了3年的时间,载我到那心心念念想要融入、想要了解的地方。
四川的天气总是一副不温不火的灰蒙蒙,心里不禁会惊悸,是否历经创伤的北川也是那么悲伤。可当我真正踏上北川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个城市早已开始自我恢复,北川旧城的遗址依旧还在,而新城却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崛起。我看到的那片老县城因为地震、泥石流而支离破碎,16日参观的北川一所中学旧址,偌大的废墟里只剩下一个篮球板孤零零地在风中摇晃,它似乎是不愿离开的守护者,守护着曾在这所学校遇难的师生们。一瞬间,北川天空飘起的细雨让我红了眼眶,是你们吗,我们可爱的孩子和老师,是你们在想念你们所爱的这片热土吗?是你们感受到了大家最真挚的祝福了吗?
其实来四川之前我一直告诫自己,我不是来伤悲、不是来哀悼的,我是带着一份责任和使命来到这片土地,我要见证他的成长,他的执着,他的美好!那份哀伤固然抹不去,可是我们总需要的是抬起头,抚去阴霾,走进新的生活。不过如我所愿,北川的人民把这样一段记忆紧紧埋在心里,他们不是忘记而是去默默铭记。
我从来不曾了解那些尚且存活着的人心底最真实的想法,而他们也很难将内心最深刻、最不愿提及的伤痛一遍一遍剥开呈现在大众面前。我宁愿相信眼前所看到的情景:在北川的羌族,人们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意,卖卖羌族刺绣,做做特色羌族饭菜,很多人在闲适的下午坐在家门口闲聊。在他们的脸上,我们看到的只是最纯真的笑容。我甚至怀疑这样美丽的地方是否真的有过3年前的那场灾难。此时,脑袋里总会回想起这两天所见的点点滴滴:八一中学的孩子们拥有了自己的军乐队,许多热爱音乐的孩子们终于有机会丰满自己的梦想;北川中学美丽的校园、宜人的环境使得孩子们的成绩恢复到07年的水平;羌族的姑娘小伙对我们这些高校学生代表的热情接待更是令人动容。
犹记得在来北川的路上,我是怀着一路的忐忑,因为害怕看到那些悲伤的情景,害怕看到北川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害怕他们的生活没有像现在描述得那般美好。然而事实是,我却因看到北川县里的一个标语而顿时心安:我们不是在建一栋楼,而是在建一座城。或许在一般人看来城和楼的区别仅仅在于大小和范围的问题,而在我看来,“一座城”包含了太多的含义,不仅仅是楼宇的建设,更有城里的文化、经济、政治等等。北川的住房几乎全部倒塌,百姓失去了住的地方,没了房子,没了生活保障。建造一栋楼房能解决很多人的住宿问题,可是“家”该是怎样一种美好的念想啊!家不仅仅只是一栋房子,家是有亲人、有邻居、有关怀、有梦想的地方。而北川在建立的是一座城,一座可以安放家的地方,我很庆幸北川的领导不只只关注群众的生活住房问题,还关注到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心理问题,他们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失去家园的北川子民营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眼前看到的北川新城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并不是他有多么繁荣,也不是他有多么漂亮,而是我看到了所有人的脸上洋溢的那种幸福表情。从北大毕业到北川基层工作的小张告诉我们,北川人的梦想很多,可是他们现在最大的梦想是建设一个“宜居”的地方。不仅仅是物质环境的宜居,更多的是幸福感的培养。3年来,他们得到了多方的帮助,受到了无数的关怀和支持,懂得感恩或许是北川人最好的代言词。而他们现在或许还不能回馈关心他们的人,但是他们在努力地让自己恢复,不再沉浸在那些悲伤之中,他们在用自己的勤劳淳朴和勇敢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那些笑脸,那些环山而建的房子,那些山山水水的美景,那些拥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那些热情好客的人们,给北川呈现了一张最美好的明信片。对于人类历史来说,重创或许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能坦然接受,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灾难降到最小,我们把自己的爱心和帮助汇聚成一条长河送到四川,送到北川;我们牵起那些灾区人民的手,告诉他们:不要害怕,因为有我们!如今的北川早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依山傍水,风明景秀。我很庆幸选择来到四川,来到北川,我也庆幸赶上四川地震三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和美丽的北川有个约会。亲爱的北川,我们约定:下回还要再见面!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