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公益成为一种习惯 让爱心成为一种素养
播种一种意识 收获一种习惯———校学生工作处处长缪子梅访谈录
编者的话:让人铭记于心的爱只要在平凡中恒久,在低调中持续,便是若水的上善。在河海大学,爱,如空气一般,也许你不会时刻都能摸得到它,但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从跨入河海的校门开始,我们便身处于这样一种令人愉悦的爱的氛围当中。在办理入学手续的绿色通道,每一位家庭困难的学子除了可以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外,还可以拿到学生工作处准备的津贴以及由爱心超市提供的爱心大礼包;在校园里显眼的地方,总能看见那条 “有困难找自管会”的条幅,语言平实但让人倍感温暖;在图书馆、在传达室、在校保卫处,我们总能看见三五个同学在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上踏实地工作着……细数河海给予我们的爱,我们会发现这早已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以至于会偶尔忽略身边浓郁的公益文化。借着校学生工作处提出“校园公益服务认定”的契机,我在记者团中几位“战友”的帮助下策划起了校园公益专题,希望通过几个版块的编排为读者展现出校园的公益风采。
缪处长访谈,告诉你有关校园公益服务认定的信息;公益社团展播,为你讲述社团的杂陈五味;而公益团队链接,带你走进特色公益服务。
2010年秋季学期伊始,我校学生工作处下发了公益服务活动认定卡,一时间,“公益服务”成为了校园内的热点话题。这张小小的卡片不仅检验着同学们对公益服务的履行成果,还牵扯着评奖评优等多项个人荣誉的认定,然而,与之相关的认定办法、管理细则并没有一同出台,这让我们心里装满了些许问号。笔者有幸邀请到校园公益服务的发起人———校学生工作处处长缪子梅来谈谈校园公益的二三事。
笔者:每当谈到公益与爱心,我们时常会联想到各个公益类组织,而您作为校园公益服务认定的发起人,首次将公益服务推广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您的初衷是怎样的?
缪处长:我们学校每年有45%的学生拿到奖学金,我希望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让这些比较优秀的群体更有爱心、责任心和对学校做贡献的意识。大学生是社会上文化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他们本应肩负的社会责任,或者说应该具有的公益心在一些年轻的学生身上其实并没有显现出来,假如在校内都不能尽些义务的话,将来走向社会可能连举手之劳的事情也不会愿意去做。我希望同学们在四年的时间里能够通过这些公益劳动逐步地培养起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在学生之间实现爱心帮助接力。
笔者:目前,像青志、爱协等社团举办的一些公益活动的影响已然不小,但是公益服务认定卡在推进公益活动开展上还没有发挥明显的作用,有些同学甚至觉得公益卡将公益服务的自愿性变成了强制性,您对这一问题是怎样看待的?
缪处长:国家今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写进去,从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来看,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方面还是很弱的,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是对大学生来说,如果只单纯地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可能也偏离了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我希望通过推进公益活动,在校园内能营造出志愿公益的氛围,逐步引导并培养出学生的责任心和公益心,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刻苦学习的同时,多为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奉献一份爱心,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笔者:据调查,像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也有类似的校园公益服务认定卡,虽然他们实行的时间比较早,但是管理力度并不大,成效自然也不明显,那么应如何来确保我们的公益服务认定卡的价值呢?
缪处长:确保公益服务的价值涉及到了校园公益制度的完善,要从经费支持、组织机构、奖励机制等方面入手,通过不断的完善来形成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营造出和谐的公益文化氛围。在2011年9月份奖学金评定之前,我们会尽快出台完整的管理办法,在具体的认定期间内会向大家公布认定细则和一些可以被认定的公益岗位,正面引导同学们做一些相应的工作。我们还准备在两年之后的感动河海十佳学生中添加一个公益之星,倡导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推动自主公益在校园文化中的主流化。
笔者:据了解,校内某些公益类社团时常会因资金不足导致活动的举办质量大打折扣,沟通渠道不畅通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办方与参与方之间的互动性,对此学校方面会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以改善社团面临的困境?
缪处长:目前国内许多大学的公益组织都面临着资金困难等问题,在我们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打造若干个精品社团的要求,学校会提供一些经费来支持精品社团的运作,我们可能会更多地向公益性、在校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团倾斜,但是数量肯定不会太多,这就要求这类社团自身能够做大做强,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打响自己的品牌。希望能够通过经费的支持和机制的保障,解决同学们在物质方面的一些顾虑,让自主公益的风气更加浓厚。 (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