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安好,便是晴天
时至今日,我已懂得“若你安好,便是晴天”的深刻内涵。———题记若你安好,便是晴天,某天在QQ上浏览好友动态,偶然间看到这句话,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其实,这只是其中的后半句,完整的句子应该是“时光如水,总是无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眼神和文字的第一次触碰,来自于一种莫名的感动,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却给自己带来了久违的温暖、温馨和温情。就像爸妈生活的那座叫天津的城市,只要知道儿子上大学的长春阳光明媚,无论风霜雨雪,就总会是晴天。
13号晚上,爸妈打过电话来,提醒我第二天长春会有大幅降温,要我注意保暖,别冻着,别感冒了。电话挂断不久,室友的手机响了,他爸妈也给他打电话来,却几乎在重复着同样的对话,那边说:“你们长春明天要降温了,你要记得多穿衣服,别冻着,别感冒了。”这边应着:“恩恩,知道了,你们自己也要注意身体。”
室友的爸妈在广州,我爸妈在天津,本来毫无关联的两个城市,却几乎在同一时刻传来父母亲们的问候,寄托着父母对在外求学的儿女们的关心和牵挂。如果说这三个城市是一个机体的话,我相信长春这座冬季飘雪、夏季繁花的城市的一举一动,时刻都在震颤着父母们最为敏感的神经末梢,然后,电话响起,重复那些被我们听惯了的问候与叮咛。
从十多岁开始,爸妈就离开山东德州老家,去天津做起了生意,自那个时候起,每年就只能和爸妈见两次面,一次暑假,一次寒假。记忆中的童年总显得异于常人的孤独,充斥着遥望星空的无助眼神、想念爸妈的无奈泪水和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的莫名愤恨。印象中的爸妈总是异于别人父母的忙碌,匆匆的身影、繁多的应酬,每天回家都是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于是,从小自己就开始整个地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开始构建起坚固的自我防护圈子,阻止任何人偷偷跑进我的内心世界,打扰我享受一个人的自我愉悦和自我满足。然后初中住校三年,高中住校三年,又开始了从每周到每月为频次的天津与德州之间几百公里的长途往返。
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已经与爸妈之间产生了星星点点的情感隔阂,每次回家都渴望见到爸妈,期待着打开家门时的那一刻欣喜,然而当真正见到他们后,感觉却消失了。尽管我知道他们始终爱着儿子、关心着儿子、牵挂着儿子,他们只是在为儿子的未来奋斗着、辛苦着,当儿子抱怨他们抛下儿子不管不顾时,他们也同样失去了不知多少个与儿子团聚的机会,付出了永远也无法衡量的情感代价。
上了大学之后,离家更远了,回家的次数也更少了,对爸妈的想念却更多了,对他们的理解也更多了。每个星期往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问候一下爸妈的身体,每次爸妈打电话过来不像原来似的不想多说而是喜欢多说几分钟,多问候一下他们的身体、生意。
有人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在于他在爱情、友情和亲情之间首先想到的是亲情。我算是成熟了么?无论如何,爸妈爱着儿子,儿子也深深地爱着爸妈,于是我懂得了“若你安好,便是晴天”的深刻道理。在感恩节的时候,儿子拿起笔轻轻地写下这些文字,心里默默恳请爸妈原谅孩子那个时候的不懂事儿,儿子会照顾好自己,请爸妈放心,并祝爸妈身体健康、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