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从广义的角度去认识创业教育———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夏初谈大学生创业教育


  编者按:
  2011年4月13日,我校《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见》(校字[2011]9号)的出台、大学生创业教育学院院务委员会建制的确立,尤其是通过创业孵化平台的运行扶植出了具有示范作用的创业典型,受到了众多媒体的追踪。是什么理念和模式带动了我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我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验有哪些?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夏初这样告诉我们。
  创业教育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开创事业的能力在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业的环境下,高校创业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江苏省众多高校中,我校的创业教育无论是起步时间、模式体系,还是典型成果都是走在前列的,培养出了以胡铃心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精英,以周华为代表的科技创业骄子。不过,我们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还在不断探索中,各项工作也在不断完善中,离我们的目标尚有距离。
  为确保我校创业教育方向正确、体系完备、成果倍出,其核心是完成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为此,我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了“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创新”的工作理念,其宗旨是提高学生事业发展能力。
  创业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创业不只是成立一个公司,而应该是树立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完成一件事情,即开创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创业者应该是毛泽东,是毛泽东带领着他的革命团队开创了新中国的伟大事业。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开办自己的企业是创业,在单位里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也是创业,搞科研出成果、做行政造福一方百姓同样是创业。
  所以,我校首先是从广义上开展创业教育的,也是普惠式的创业教育。我们常说的创业者的素质,比如抗挫折、耐受力、坚持等等,其实在当今社会人人都要具备,每个学生走上社会从事科研、管理、服务工作都要具备创业者素质。因此,我们在面上开展创业教育,希望在全体学生中培养创业意识和素质,进而具备创业能力。
  当然,对狭义上的创业即开办、经营企业,我们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这个方面,我们提倡的创业是科技创业,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业,采取的是精英化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通过科学手段选拔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的培训。我们精英化创业教育的特点、立足点在科技创新,这是基于我校浓厚的创新氛围。“浓”是氛围好、参与学生广泛、创新意识强,“厚”是学生水平高,不仅仅是“挑战杯”成绩好,还有其他很多科技竞赛的成绩也好。比如,今年在巴黎举行的空客全球大学生创新挑战赛,我校学生团队从来自几十个国家的一百多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得总冠军,空客总裁亲自接见他们并颁奖。此外,我们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方面的研究经过了十多年的积淀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我校关于培养工科院校创业人才的课题被列为江苏省教改项目重中之重的立项。而学生科技创业典型更是体现了高质量、高成长性的特征,我校近期的创业明星周华,便是依托自己所研究的物联网领域,瞄准“感知中国”市场需求,创办并壮大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创业企业。
  因为我们对广义创业的理解,才有普惠式的创业教育;因为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我们才有精英式的创业教育;因为我们大学的定位和使命,我们才有创新引领创业的选择。
  创业教育尤其要重视因材施教大学的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但其根本任务还是在于人才培养。进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校确定了“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学校教育教学将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工作。
  对于大学来说,开展创业教育,教育是根本,模式是手段和途径。如果以培养了多少创业明星、赢得了多少市场份额来评价创业教育的成果,那就太局限了。我们应该通过创业教育这项工作,不断反思和探讨我们的高等教育。首先,开展创业教育要立足于人才培养,高校是教育机构,不是政府、不是企业,培养人才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其次,要通过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让更多有理想、有特长、有潜质的学生受到关注、得到帮助、更好地成长;最后,要以创业教育为契机,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最好的“老师”是青年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最好的学校是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学校。
  我校在教育体制创新方面,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建立不同类型层次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国传统的教育,是设定一个统一的模式,按照相同的标准来培养学生、生产人才,一味追求共性,严重缺乏个性。在高等教育阶段,表面上学生自由发展时间、空间更多了,但如果评价体系、手段没有改变,导向和育人理念依旧的话,仍然走不出所谓“纺锤形”人才格局的怪圈。
  而狭义的创业教育培养个性化人才,尤其要重视因材施教。梳理一下办学几十年以来我们的创业校友,相当一部分都是在校期间的 “边缘人”,说白了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这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即传统高等教育很难培养出创业人才,创业人才都是靠自己的努力甚至是在学校的限制和阻挠之下顽强成长的。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模式有问题。因此,这两年我们建立了一个叫做“未来精英培育工程”的特殊潜质类学生培养体系,把在科技创新、行政管理、创业经营三个方面有一定潜质和浓厚兴趣的学生选拔出来,分别开小班进行培训,不断给予实践机会以提升学生个性素质和能力。这又涉及到很多教育问题,比如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来挖掘潜质学生,如何对学生量身制定培养方案,如何做到学校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平衡。从目前来讲,我们的“未来精英培育工程”是有成效的,倡导不同方向发展的导向,让学生们敢于发挥自己的个性,几年下来积累了富有成效的工作经验,也确实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同时通过学校各个部门的合作巩固了全员育人工作的基础。南航创业孵化中心是校园版“创新工场”
  高校有很多创业孵化体系,但南航创业孵化中心的运作载体是一个实体性的公司,和其他高校创业孵化方式有许多不同。这是我们学校在创业孵化模式方面的又一个创新。在创业孵化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坚持“创新引领创业”这个要求的。创业道路很漫长,有些素质是在学校里可以锻炼的,但有些素质是必须到社会上才能学会的,我们目前所做的,尤其是创业孵化方面的工作,其实就是基于学校办学特色,探索学校教育向社会实战的有限延伸。因此,我们通过搭建平台,由我校资产经营公司和溧水经济开发区航空产业园共同投资成立了一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就是让有创业项目和想法的团队进入这个平台,组成事业部,在公司化的运行模式下萌发创意、开发产品、开拓市场。事业部如果运行得不错,创业孵化平台将给予一定的投资,并且通过我们与政府部门建立的绿色通道,走向社会正式创业。李开复有个“创新工场”,我们学校的这个创业孵化中心就是“创新工场”的校园版,而且我们的理念、起步比其还早了一年。我们希望把我们的创业孵化中心做精而不是一味做大,事实也证明,这样的方式对我校大学生开展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创业工作明确了方向,既避免了校园到处开低层次的小作坊的问题,也规避了创业初期不必要的风险,同时还确保了创业项目和团队的高成活率、高发展空间,我们的创业典型周华就是从这个平台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