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编者按:2010年9月,我校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进入淮海园学习,开始了他们的研究生生涯。已经读研二的蒋娇同学,一年来的生活如何呢……
在淮海园读研的日子


  ◇秦金花 郭淑萍蒋娇是我校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本科四年在我校商学院学习,研究生三年也将在这里度过,她与淮海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同的是,她从通灌校区搬到了苍梧校区,身份也由本科生变成了一名研究生。
  研一的两个学期,蒋娇的课表上只有七门课,一下课她便往图书馆跑,不断扩充专业知识。她说道:“课上得不多,一天只有两三节,可是我每天都没闲着。从本科生转变到研究生,感触最深的就是要清楚地知道自身需要学什么,接着去搞研究。”
  一年之中,她写了10余篇论文,每篇论文她都认真对待,争取能发表。只要连云港市政府召开一些经济会议,她就会积极投交论文申请参加研讨。每次会议前的一个月时间就是她在图书馆的奋斗期,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把研究题目、思路、大纲等列出来,跟自己的导师交流。从拟定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到修改定稿都得在电脑前不断修改,直到交出一篇使自己满意的论文。写论文时经常遇到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她便尝试着查阅文献,一篇,两篇,三篇,有时看到第三十篇的时候终于豁然开朗了。当问及为什么如此执着地自己解决问题时,她说:“如果一遇到问题就想着问导师的话,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惰性。”
  蒋娇最难忘的是她做的第一个调研课题———连云港市新浦区的“十二五”规划。她回忆时笑着说,那时自己跟同门师弟两个人像小孩一样紧紧跟在导师身后,一直跟进市政府大楼,然后坐在一群领导中间,聚精会神却又似懂非懂地听他们讲话。回去后便开始筹写总结报告,第一次写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从哪下手,“那两三个月,脑子里整天装的都是新浦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每天晚上一回宿舍就上网写报告,不到11点半决不罢休,直到做出一个自己觉得完美的总结来。”她说道。
  对于自己的导师吴价宝教授,她很感激。调研期间,她经常跟着自己的导师去各地考察,参加座谈会。蒋娇说导师很负责,“因为课题或论文,他跟我隔三差五见面,对我的论文层层把关。一篇论文下来,至少得见10次面。”记得第一次用新型数据模型写一个国家会议“关于高绩效团队评价”的论文,她抓破头皮也想不出怎么写,可以说是“难产”。此时,导师很和善地笑笑说:“这都是你们必须经历的,有了这一次经历,下次就容易写了。”最终将定稿交给导师看过后,导师说了一句“比以前的水平高了很多啊,呵呵,继续努力啊。”此时之前一切的汗水都显得微不足道。
  现在她读研二了,也多了一个身份,就是商学院的助理辅导员。她上午驻扎在办公室,辅助辅导员做表格、整理材料,下午回宿舍写论文做项目。现在的日子比研一更充实了,谈到这个她比划道:“现在我的生活就是宿舍、办公室和导师家三点一线”。一接到导师的电话,便立刻往导师家赶。
  对于未来的打算,她说“如果可以,我想留校当一名老师,享受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感觉。”现在,她也正朝这个方向而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