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暑假“忙”翻天





  □周 颖 杨明巍 程雪凤暑假生活已经结束,冷清好一阵子的校园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回顾这个暑假,许多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干劲十足,他们或留校复习,为考研做准备;或到单位实习,积攒实践经验;或考证,为就业增加砝码。
  假日中的淮海园,“人气”最足的要数图书馆,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是这里的主客,文学院大四的李秋诗就是其中一员。暑期期间她一直埋头苦读,为明年的考研做准备,过着寝室、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她的座位上堆满了各种考研复习资料,“现在过的差不多是苦行僧的生活,考研教室里留下来的人挺多的,很有以前高考的氛围。小日子虽然单调乏味,但既然选择了考研,就必须坚持下去。”
  李秋诗同学把自己困在图书馆“啃书”,而机械工程学院大四的王海宁却为了自己的记者梦,不远千里来到深圳。8月,正值第26届世界大运会如火如荼地举行,王海宁作为《南方周末》的一名实习记者,亲身参与到这次盛会中去,用文字把大运会情况记录下来。在大运会闭幕的那一天,他跟着记者老师做的稿子足足占了四个半的版面。“既锻炼了业务能力,又开拓了视野,这个暑假真值了!”王海宁说道。
  文学院新闻系大二的张鹏同学用简单的四个字概括了自己的暑假实习感受———苦辣酸甜。“有时接到一个热线,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马上就得赶到现场。至于在现场怎样采访,如何记录,更是因地、因人、因事、因时而定,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心里总是绷着一根弦。”其实还有许多淮工学子和张同学一样,不顾烈日骄阳,利用暑假的时间,把在学校学的理论性的东西用来实践,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毕竟是自己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所以既感到新鲜、兴奋,又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算是苦在其中,乐在其中吧。”张鹏说道。
  组成团队一起参加“三下乡”活动,倒也是一个增闻广识的不错选择。商学院“尼科尼亚”服务团的14名同学赶赴赣榆县黑林镇黑林小学义务支教,近半个月的义务帮扶中,他们或支教,或家访,或参观刘少奇故居,每一天都充实而温馨。结束后,大家依依不舍,意外收到的孩子们的手工贺卡让他们热泪盈眶。记者从团委了解到,今年我校共有8支省级重点、72支校级重点团队,近1.5万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法学院大二的何静同学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打工经历。放假一个月来,她先后做过促销、散发传单等工作,她说,“这种工作虽说和自己专业关系不大,也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对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仍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比如说,锻炼自己察言观色的能力,交际沟通的技巧。
  旅游、学车这些暑假“传统节目”也自然同打工一样少不了。艺术学院的虞艳婷和全家人一起“驴”行千里,来到九寨沟感受壮美河山。大三学生吴琳在假期选择了学习驾驶。她说:“虽然我现在还不买车,但开车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